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经济技术-正文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发挥人才优势 搭建创新平台
//www.workercn.cn2014-12-01 18:48:34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二、创新机制,加强组织管理,实现有效运行

  (一)科学规划分组,开展工作室活动。公司工会将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织架构规划为项目策划组和创新小组两部分。为更好地发挥创新小组的创新作用,根据岗位和工种的不同分别设立创新小组,由市级、省级劳模及创新能手担任小组组长。积极开展 “五个一”活动(积极开展一批创新活动,持续推广一批操作方法,定期优化一批工艺流程,努力攻克一批科研项目,全面打造一支创新团队)。工作室实行内部“月总结、季交流”制度,规定每月至少活动四次以上,每次活动以各创新小组为主体,要对一个月来的小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制定出下一月的工作重点。每季度由项目策划组牵头至少召开一次各创新小组负责人参加的交流会,总结季度工作,交流工作经验,制定部署下一步工作安排,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运行的有序化和常态化。

  (二)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工作室运行。公司工会制定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工作条例》、《哈汽公司技师协会及创新工作室工作指导意见》、《哈汽公司技师协会及创新工作室注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创新课题的选定,成果的鉴定、奖励、推广和应用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各项条例和管理办法,使工作室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特别是工会对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注资扶持,每年对劳模创新工作室注资金额10万余元,用于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更好地发挥工作室成员在生产过程中主动创新、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了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效率,实现劳模创新工作室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学习典型模范,做好梯队建设。公司依托董礼涛创新工作室在2013年被国家人社部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契机,在公司内推广董礼涛创新工作室的经验方法,通过采取示范参观、交流分享、经验介绍等形式,达到典型引路、学以致用的推广效果,使公司内其它工作室能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国家级、省部级、公司级、分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梯队建设。

  三、追求成效,搭建创新平台,转化创新成果

  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的活动必须追求实际效果,为此公司工会搭建各种形式地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成果转化。

  (一)担任技术顾问,提升技能水平。一是聘任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担任公司每年一届技术运动会的技术顾问,承担实际操作的出题工作,指导选手开展岗位练兵。二是聘任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担任工艺评审成员,通过其长期扎根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检验工艺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与工艺员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在切磋中增长才干。

  (二)做好“三个结合”,传承绝技绝活。与劳动竞赛相结合、与星级员工相结合、与名师带徒相结合,实现劳模创新工作室“育人传技”职能。在各岗位中根据各工种加工技术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传、帮、带”内容与目标,建立考核档案,定期进行考核。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平台,有效地解决了重点岗位人才匮乏的难题。

  (三)推广创新项目,固化工作成果。通过开展“企业发展我有责,我为企业献良策”合理化建议活动与技术部门协调沟通,改进工艺及设计水平,固化创新成果。同时,由项目策划组牵头协调组织职工,开展专项培训,推广并使用先进操作方法。自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以来,工作室根据多年积累的操作经验先后编写并出版了《汽轮机刀具应用手册》(上下册)、《叶片加工手册》、《金属切削刀具与知识百题解答》。目前一部针对指导一线工人操作,包含汽轮机制造各主要工种且较全面实用的《汽轮机工人技能操作手册》(共含七册)正在编写中。

  总之,我们以劳模工作室为载体,把破解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难点及瓶颈问题作为切入点,结合劳模先进的自身优势,以“创优、创先、创新、创效”为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劳模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对创新活动进行项目管理,跟踪记录效果和效益,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实现创新工作的不断完善发展,实现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实践,引领更多职工共同进步。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