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经济技术-正文
福建省安溪县总:创建创新基地 推动产业发展
//www.workercn.cn2014-12-01 17:25:40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推进会交流材料

创建创新基地  推动产业发展

福建省安溪县总工会

  2012年以来,安溪县总工会大力开展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将多个劳模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聚合起来,在家居工艺产业建设“安溪劳模创新工作基地”,发挥产业优势,把劳模的“单兵作战”,变为群体“组团出击”,极大地产生“聚合效应”,有力地推动工艺产业的转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受社会各界赞誉。《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等30多家主流媒体进行广泛的报道。特别是2014年2月20日,《工人日报》头版头条刊载《福建安溪劳模创新基地产生“聚合效应”》,报道了安溪劳模创新工作基地的成效。全国总工会党组纪检组组长、书记处书记王瑞生对此作出批示:“福建安溪的经验很有特点,集中劳模群体力量开展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发挥团队作用,推动技术进步,为劳模创新工作提供了新做法、新经验,值得学习。”

  一、注重发挥优势,探索建设劳模创新基地

  提起福建省安溪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世界名茶“铁观音”。可是安溪县的第一位全国劳模却不是来自茶产业,而是安溪藤铁工艺业创始人陈清河。

  所谓藤铁工艺,是竹藤工艺演变而来,上世纪70年代,陈清河竹在藤编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制作技术加入铁的材料,铁的坚硬与藤竹的柔软两者巧妙结合,诞生了新的艺种——“藤铁工艺”。藤铁工艺品一经推出市场,很快引领国际市场上的时尚潮流,备受外国朋友的喜爱,藤铁产业迅速辐射整个安溪,成为安溪第二产业。安溪工艺业发展中,涌现出10多名各级劳动模范,他们在产业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008年金融风暴后,藤铁工艺文化产业受到重创,产业利润率大幅下降,转型势在必行。安溪县总工会针对安溪工艺业劳模众多这一特点,立足产业优势和劳模优势,在工艺业试点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基地,同时邀请陈清河重新出山创建劳模工作室。已经年近的75岁陈清河发扬无私奉献、争当一流的劳模精神,放弃在厦门经济特区的舒适生活,回到安溪成立“陈清河劳模工作室”领衔“安溪劳模创新工作基地”,发挥核心支撑作用,赢得业界的普遍尊敬。

  二、注重创建保障,推动创新工作有序进行

  安溪县总工会在多个“劳模创新工作室”逐渐聚合成“安溪劳模创新工作基地”的过程中,注重强化四方面的保障,推动基地创新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安溪劳模创新工作基地领导小组,由县分管领导任组长,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题会,就推动创建工作进行部署。县总工会还拨出专项经费60万元,支持基地完善场地设施和课题攻关等费用。省、市各级工会领导和安溪县四套班子领导,多次到基地调研,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基地创建中的困难,提升基地创建品位和层次。

  (二)强化阵地保障。基地设在国家级重点职校安溪华侨职业学校,该校办学规模位居泉州市前列,学生规模5000多人,教学实训设施完善。为支持安溪劳模创新工作基地建设,学校无偿提供28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并开设工艺行业相关专业,为培育人才提供平台支撑。基地还在校园建立工艺文化创意长廊,把安溪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用浮雕及影雕的形式浓缩表现,配以铁艺及LED灯饰,简洁典雅,有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三)强化创新保障。根据安溪工艺产业的特点和劳模的特长优势,创新基地设立5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即:竹藤技艺传习工作室、家居工艺创新工作室、陶艺创新工作室、新材料运用创新工作室、茶礼包装创新工作室等,它们分别由各级劳模及行业优秀代表领衔负责,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各自承担起创新攻关课题,开展技术创新。

  (四)强化管理保障。在创新基地建设中,注重过程管理,建立了集体交流讨论制度、课题攻关制度、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等。有劳模领衔、有创新团队、有场地设施、有攻关项目、有工作制度、有工作经费、有创新成效,工作有效推进,基地成功实现了资源整合、成果共享。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