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经济技术-正文
邓建军:攻关在现场 创新在路上
//www.workercn.cn2014-12-01 15:27:53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推进会发言材料

攻关在现场 创新在路上

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邓建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我叫邓建军,来自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于2008年,起步时是一个科研小组,今天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18名成员的创新团队。在这个团队里,大家彼此切磋,历练了本领;协同攻关,收获了自豪。

  来参观的客人常常会问:企业有研发部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存在价值在哪里?这的的确确是个问题,我们的实践给出了答案:研发部门创造性地研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劳模创新工作室则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现场的难题。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如何降低染浆停机损失,是全世界同行都面临的共同难题。当时,世界上即便最先进的机器,每染完一缸布也会停机,会产生约360米染色不均的废布。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就尝试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如果能让机器永不停止的转动起来就好了。”尽管这个想法很“异想天开”,公司老总还是支持我们试一试。接下来的100个日日夜夜,我和伙伴们成了最忙碌的“机械人”,晚上趴在桌子翻书画图,白天爬上机器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个法子:直流调速改变频调速。设计原理的确可行,但连续试验多次,都会发生异常的变频器炸裂事故。我们疑惑争论,冥思苦想,仔细梳理技术环节,发现不是设计有缺陷,而是变频器质量有问题。调换变频器,机器成功运转起来。染浆联合机改进成功,一举拿下了困扰业界多年的世界级难题,大伙儿那叫一个开心啊。

  我们乘胜追击,经过400天努力,一口气开发出“在线染料组分自动控制系统”、“在线染液控制系统”、“在线流量控制系统”、“自动浆液控制系统”和“颜料组分分析计算控制系统”五项成套技术,每一项都是业内首创,黑牡丹染色质量从此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经过这一连串的成功尝试,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团队自信。团队成员的携手同行,攻坚克难的正向反馈,内生出一种奇妙的自激励机制。对于我们技术工人而言,拿下一个世界级的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

  如何稳定控制牛仔布的预缩率,也是一项世界级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公司领导坚决支持我们团队拿下这个“山头”。记得那年正值盛夏,江南的八月,潮湿闷热,车间里几近50度的高温,加上厚厚的工装,几乎让人窒息。苦熬了四个多月,大家都瘦了好几圈。功不虚耗、力不虚掷,经过无数次现场测试,我们将电子技术成功融入传统缩水机中,牛仔布预缩率精度控制在2.5%以内,优于国际标准,黑牡丹就此跻身世界三大牛仔布服装面料供应商之列,产品畅销美国市场。到现在都不敢想,那些挥汗如雨的日日夜夜,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搞技术、学本事,不钻研、不付出是不行的,不着迷、甚至不着魔更是不可能的。我爱人常讲,你天天捣鼓机器,就没见你关心过家里的事。的确,亏欠家人太多了。但这个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天职一般的使命。为了跟踪国际纺织技术最新动态,我常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到上海、南京等地拜师学习、翻阅资料。尽管英语让我头疼,但还是坚持学习,现在具备了一定的英文阅读翻译能力。工作台上放着一摞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我多年来消化洋设备的心得,现在成了大家经常翻阅的“活字典”。工作室很早就建立了“一人讲、团队点、众人评”的知识分享模式,让每个组员围绕一个技术环节和一个专题轮流讲评,周例会、月小结、季末评,头脑风暴,针锋相对。刚加入时,陈志强是纺纱技术设备的维护员,每次都仔细听讲、认真记录,下班后整理消化,精心设计各种“刁钻”提问,激发大家争论思考、创意碰撞。他还凭着扎实的英语功底,翻译整理出一套清钢联的保养规则及气纺机的维修操作法,被同行们昵称为“陈志强操作法”。现在,他在公司可是有名的“技术学霸”。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