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深度报道-正文
云南大理州弥渡县总副主席:我能为他做点什么
//www.workercn.cn2017-11-06 15:45:24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像王正琴和这位老师这样的家庭还很多,他们有的在困难企业待岗,有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还有一些是单亲家庭……他们虽然工作、收入稳定,但由于家庭成员身患重病、身带残疾、子女上学等原因,生活中的刚性支出远远大于家庭收入,面对这些生活确实困难,但又无法进入帮扶系统,且需要获得长期帮扶的职工“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这又一次让我们陷入了思考。

  “祥云样本”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我们在全国帮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困难职工“二级档案”,整合各方资源,为他们提供与在档困难职工同等的就医、就学、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帮扶。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身边还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城市建设、服务行业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产业工人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农村脱贫摘帽的中坚力量,他们就是农民工。关注农民工,关注农民工群体已成为新时期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

  龚加会,弥渡县光明超市职工,二十多年前她怀揣着对爱情的憧憬,从文山远嫁到我县弥城镇一个叫李官营的村庄,结婚后不久,丈夫迷上了赌博,欠下许多债务后提出离婚,便丢下年迈的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外出,从此杳无音讯。家庭的重担和丈夫的赌债压在了这样一个靠打工生活的女人身上,她拖着患病的身躯在超市和家里来回奔波着,看着瓦片掉落、屋顶漏雨、墙壁拉裂的家和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她失去了希望,微薄的收入维持家里五口人吃饭都成了问题。

  就在这时,超市工会向她宣传了困难职工的相关政策,她也通过超市工会向县总工会提出了困难职工申请。工会干部及时深入家庭进行入户调查,通过看、算、议、评、公示等程序,将龚加会纳入了全国困难职工帮扶系统,并为她送去了临时救助金。同时根据其致贫原因,协调住建部门,为她申请了廉租房,解决了住房问题;协调民政部门,为她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协调教育部门,为她落实了孩子就学问题,解决了她在县城打工不能兼顾照看孩子的后顾之忧;工会干部还经常进行走访、与她交谈,开导并鼓励她重塑生活的信心。

  “妈妈,我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妈妈,我考上了四川大学”。金秋入学季,双喜临门,宋文秀看着自己培养的两个女儿,涌出了欣慰的泪水,可在欣喜背后,更多的是无奈,寒窗苦读十余载,双胞胎女儿手握红色的录取通知站在面前,无奈的是夫妻俩已经待岗在家一年之久,家庭收入早就断了来源。

  这是一个困难家庭,在这个家庭背后是一个困难企业——弥渡县庞威有限公司。庞威公司是我县“土生土长”的一家以生产水泥为主的企业,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因生产工艺落后等原因长期处于停产状态,203名职工放假待岗,且大部分职工家庭如宋文秀家庭一样,夫妻两人都是该公司的职工,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职工”,因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于再就业,家庭收入没了固定来源,仅靠打临工、出苦力赚取一点生活费,有的还因家庭成员身患重病,子女就学等原因,致使家庭的正常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我们及时将该公司57户困难职工纳入全国帮扶系统,为17户困难职工建立了“二级档案”。两年来,发放生活补助金28.7 万元、专项救助金10万元,为77人次困难学子送去金秋助学金22万余元,并为企业全体职工交纳互助医疗金2万余元。

  通过这些帮扶,职工的困难是得到了临时缓解,可长期需求要怎么解决呢?我们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在工作中,记得程云川主席曾和我们说过“思想的力量是无限巨大的,当我们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去谋划,往往就会 ‘柳暗花明又一村’” 。工会工作应该想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呢?这来源于工会的职责、上级的要求,更来源于现实的需要。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解决困难职工的困难,需要解决他们的就业岗位,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重获作为一名劳动者的自尊。

  经过县困难职工解困脱困领导组共同研究商议,人社部门安排部分公益性岗位为该企业及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提供再就业岗位,对实现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在档困难职工,在领取正常工资以外给予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困难职工的困难追溯其根源还在企业,我们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主动了解公司情况,支持公司工会及时准确反映员工的合理诉求,配合公司平稳顺利地完成公司租赁及职工返聘工作,使公司60余名职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让他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来养活自己。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三年来的工会工作经历,三年来对254户困难职工的深入走访,三年来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这一个个家庭的不易,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工会人”的任重而道远。在工作中,更深切感受到困难职工达到解困脱困仅凭工会力量难于实现,我们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还能多做点什么?——“祥云样本”、集成帮扶给出了最好答案。(马迎槐在全总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研讨会上的交流材料)

1 2 共2页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