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素质工程-正文
聚焦职工培训中难痛点:不加工资,学习就没用吗?
//www.workercn.cn2017-12-08 10:59:1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仅依赖市场机制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技能人才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公共产品和服务,仅依赖市场机制是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况且企业职工培训经费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待遇都与企业经营状况紧密相连,若缺乏强有力的激励引导机制,以用人单位为主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只能“靠天收”。

  那么,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在以监督和激励的方式开展职工技能提升行动的“手”到底能伸多远呢?

  日前,芜湖市对外公布了该市最新的技工强市若干政策。这个包括十方面共二十五条内容的新政不仅提出了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4年内技工总量达48万人,而且就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提出了一些方案。

  芜湖市提出,依托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面向贫困劳动者、退役士兵、就业援助对象等重点群体实施精准技能培训计划。探索“互联网+”模式,建立劳动者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拓宽终身培训通道。鼓励市内企业与学生、职业院校签订紧缺工种定向培养协议,选择一批大中型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的新型学徒制。

  对于设置的这些路径,芜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给出的政策总结起来有三种:奖励、津贴和补助。对于个人奖励额度最大的内容是:市政府每两年评选20名芜湖市首席技师、10名芜湖市技能大奖获得者、10名“江城杰出工匠”,颁发荣誉证书,给予每人2万元奖励。

  显然,这些政策初衷极好,但落实起来或许有些难度。有业内人士呼吁,管理部门要出台一些鼓励职工技能提升的刚性措施。不过,具体“刚”到什么程度,目前尚未有明确答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或许呼吁包括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机构在内的多方,多一些高瞻远瞩,少一些急功近利更切实可行一些。

1 2 共2页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