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工会新闻-正文
青藏高原上的“农民工之家”
//www.workercn.cn2015-05-18 07:26:3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助维权、搞培训、扶贫困、兴互助……青海贵德县拉西瓦镇昨那村工会用行动赢得农民工信赖——

青藏高原上的“农民工之家”

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中工网通讯员 马丽赟 看卓措

  “村工会不仅每年对我家救助帮困,去年儿子得重病花了很多钱,工会主席还组织会员为我家捐款7000多元,真是太感谢工会组织了!”提及村工会,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拉西瓦镇昨那村回族村民蒋发英发自内心地感激。

  2014年,蒋发英的儿子得了脑膜炎,花去医疗费9万多元,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昨那村工会得知后,及时组织工会会员为蒋发英家捐款,添补其医保报销外自理部分的治疗费用。

  位于西部偏远地区,一个民族村的工会如何发挥作用?昨那村工会用行动证明:只要想干事,经济落后地区工会也能大有作为,也可以赢得职工满意。

  从“牌子工会”到“农民工之家”

  位于贵德县拉西瓦境内的黄河上最大的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自修建以来,附近很多村民都到水电站工地打工。但有的施工承包企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也时有发生,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2007年初,昨那村工会组建,村党支部书记任工会主席。刚开始,由于缺阵地、缺硬件、缺机制,工会工作难以开展,好多村民认为村工会只是一个不作为的“牌子工会”。

  “如今,村工会有了专门的办公室,工作任务、职责和《工会法》等也已上了墙,还建起了拥有3000多册图书的农民工书屋和娱乐活动室,工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工之家’。”拉西瓦镇工会主席李志说。

  日前,记者走进昨那村工会,办公室宽敞明亮,文案整洁。在40余平方米的“农民工书屋”,有几名村民正在看书阅报。在“农民工之家”,村民有的下象棋,有的打桌球,有的弹乐器。室外占地12亩的文化广场上还修建有篮球场和健身场所,为村民在休闲时节娱乐提供了便利。

  记者翻开几叠厚厚的登记簿,村工会的各类信息历历在目:“全村共有3个社140多户530多名村民,由藏族、汉族、回族3个民族组成,以在拉西瓦水电站等地务工为主,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7300多元。工会会员现有31名,其中有20户家庭因病致困急需帮扶……近几年,村工会共资助了26名贫困大学生,没让一名学生辍学……”

  “村工会帮助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跟踪掌握情况,可以说,村民们不出村都可以维权。”村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豆则说,2014年,村工会还与镇总工会联合举办了3期挖掘机、装载机操作等岗位技能培训班,参加培训农民工有130多人。

  赢得村民“另眼相看”

  “以前总觉得村工会说话办事没什么分量。现在,村工会为我们维权,帮我们讨回辛苦钱,真正成了我们的贴心人。”村民娘吉太说。

  2009年,娘吉太、旦正姐在拉西瓦水电站某施工单位务工,被拖欠工资8500元。他俩在讨要工资时遭到施工方殴打。后来经村工会联系协调县工会和公安等相关部门,施工方才发放了被拖欠的工资及部分医疗费用共1.2万元。

  据介绍,每年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村工会都要组织给村民讲解法律政策,向返乡农民工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等,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近年来,村工会为村民讨回欠薪5.7万元。

  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还有这样一件事:村工会多方筹措资金12.6万元购买了1台收割机,在农忙时期,工会会员义务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家里收庄稼,村民只需缴纳燃油钱,且仅是市场价的50%。这下,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不用再牵挂家里的农活没人干了。

  “我们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村工会组织的各项文化娱乐活动,让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豆则说,村子里有7辆出租汽车,如果村民有紧急情况,只要一个电话,村工会会员和重点联络人就会立即开车赶到并义务帮助接送。

  另外,村工会还积极与拉西瓦水电站协商,提高农民工工资,为村农民工寻找稳定的就业岗位,并帮助农民工与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这些举动有效遏制了欠薪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目前,该村有80余名农民工长期在水电站务工,月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成了村里的“上班族”。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