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鲁宏勋自述:车间铸利剑 赛场扬国威-工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工会

劳动经济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大国工匠鲁宏勋自述:车间铸利剑 赛场扬国威

鲁宏勋
2018-09-26 13:10:28

鲁宏勋(左二)和他指导的技术工人在备战世界技能大赛

  每当看到我们自己的“战鹰”从头顶掠过,看见“战鹰”上挂载的空空导弹,我的心里就会升腾起航空人的自豪感,因为我就是给这些导弹装上“眼睛”的人。

  我是鲁宏勋,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航空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以下简称导弹院)十一分厂鲁宏勋班班长、数控程序编程调试员、高级技师,今年55岁。

  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我国数控加工界的技术工人专家,先后设计和制造出了上百台(套)专用工装夹具,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数控加工技术资料,编制了几千个数控加工程序,同时收获了众多个人荣誉: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首批中原大工匠,被聘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数控专业专家,带领的工作室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高考落榜不气馁,技校立下报国志;车间为国铸利剑,赛场夺冠扬国威。”这是我对自己立志“航空报国、为国铸剑”的阶段性回顾和概括,也是我35年工匠生涯的真实写照。

  车间里为国铸剑

  作为导弹院的一名数控铣工,我的岗位平凡,但我从事的是不平凡的事业,因为我用匠心为国铸剑,体现的是咱中国人的工匠精神。

  我是一名“航空二代”,父母是高级工程师。在军工大院里长大的我,很小就知道父辈们从事的是一项神圣且颇为神秘的事业,耳濡目染使我立志要像父辈那样成为一名工程师。

  然而,1981年,我高考失利,遗憾地与大学校园擦肩而过,但是我并没有心灰意冷。恰巧当时导弹院首次开办技校,我就想:当不了工程师,就做一名技术工人,一样可以造导弹,一样可以报国。于是,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导弹院技校。两年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进入导弹院,成为一名钳工,开始了制造长空利剑的工匠生涯。

  岗位可以平凡,人生不能平淡,只要肯钻研、敢创新,无论干什么都有机会做出点名堂。我最广为人知的名堂,就是掌握了一手编程技术绝活。

  1986年,单位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数控设备,我所在的分厂成立了数控班。我主动要求调到数控班,成为导弹院第一批数控操作工。

  要想操作这些进口“洋玩意”得凭真本事,尤其要会英语,而我恰恰英语基础不好。为了能够操作这些洋设备,我抱着英汉词典和厚厚一大摞用英文编写的设备操作手册、编程手册以及相关技术资料,一个词一个词地对照着熬夜自学,硬是弄懂了基本意思。

  开数控机床还必须能熟练操作电脑,但在那个年代,导弹院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台电脑。我托熟人“走后门”,赖在电脑机房,从打字开始,一点点掌握了电脑的基础操作。

  两个月后,我用数控机床编出了导弹院第一条程序,干出了第一个数控加工零件,成为导弹院第一个较全面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技术工人。

  为了学习更多的数控和电脑知识,我咬牙花1万多元买了台电脑,而当时我的工资才几百元。同时,我坚持上夜大学外语、学编程,每天晚上下班后骑车赶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学校上课。经过风雨寒暑3年多的不懈学习,我熟练掌握了单位所有数控铣床的操作,完成的工时年年高居榜首。

  技能上的出色表现,让我有了荣誉上的收获。1990年,我荣立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一等功,并作为唯一一名与总工程师等高级专家一同站到领奖台上的工人。这一年我27岁。

  从钳工专业的技校生到高级数控机床的操控者,我在30多年里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和装备水平现代化,也看到了我们面临越来越艰巨的挑战,倍感“航空报国、为国铸剑”的责任重大,钻研创新,时不我待。

  我曾经接手过导弹结构最为复杂的部件,上面有不同方向的上百个大小不等、相交或相贯的孔,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我找窍门、想法子,尝试使用新刀具,采用高速加工等新技术,改进工序,把原来的十道精加工工序压缩到三道,提高了数控加工的效率和质量,把加工周期缩短了两个半月,产品如期顺利交付。

  为了凝聚更多的技术力量,我主动请缨,提出成立编程组,承担起全班的编程任务和技术指导工作,使全班一个季度的工时就达到前三个季度的总和。2003年,我所在的班组被导弹院命名为“鲁宏勋班”,是唯一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班组。

1 2 共2页

来源: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编辑:葛文琦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