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年:大国工匠的“追梦”之路-工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工会

劳动经济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大国工匠的“追梦”之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锐
2018-11-27 07:24:22

  20米外,只要听到焊接的声音,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李万君成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绿皮车还是我国铁路客运的主要车型,时速60公里左右。胡双钱记得,那时从上海到北京出差,乘火车要21个小时。

  直到1997年,我国铁路开始第一次大提速,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最高时速可达140公里。就在那一年,29岁的李万君首次代表长春客车厂参加吉林省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

  当时实操项目共3项:管座焊、薄板焊、仰脸焊。开赛哨声一响,李万君首先对准最耗体力的仰脸焊发力。赛场上,巡视的市领导走到他身边说“这个小伙子焊得好!”没想到,李万君听了却放下焊帽,立马站起来,大声说:“焊得好不是目的,我来就是争第一的!”市领导一听,不禁笑说:“你这小伙子口气挺大呀,你知道不,这历届长春市大赛的第一、第二名也都在这呢!”

  李万君一听,满脸通红,赶紧把后边两个焊件焊得愈发天衣无缝。最终,3个公认评价最好的焊件,全出自他之手。一个月后,公布成绩,理论成绩同样突出的李万君一举夺冠。此时,距他参加工作已整整十年。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水箱工段的。”刚进厂时,李万君被分在全厂最脏最累的焊接车间水箱工段。这句顺口溜就是形容他们的。不到半年,同批进厂的28个同学,有 25个都设法转了岗。

  李万君去找父亲,也想调换岗位。父亲却告诉他:“啥活都得有人干呀,你既然当了工人,不学好技术,只能一辈子没出息。”父亲李世忠是第一代长客工人,曾亲手造过我国第一辆客车、第一辆地铁,连续7年被评为厂劳模。

  “既然转不走,就当个像样的电焊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总比别人多焊20个;别人休息时,他也四处找来废料练习……第二年,全厂青年工人比武,李万君一举夺得第二,还破格涨了半级工资7元钱,此后他更多次在厂里技术比武中夺得第一。

  自1997年首次参加全市大赛夺冠后,李万君利用各种机会与不同单位焊接高手切磋,练出了一身“绝活”:20米外,只要听到焊接的声音,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焊缝的宽窄、平焊还是立焊、焊接质量如何……从1997年至2007年,李万君先后三次代表长客参加全市焊工大赛,并三次夺冠。

  也是在1997年,李万君所在的水箱焊接车间整体转为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车间,由此推开了我国动车转向架焊接领域的大门。从1997年至2007年,我国铁路完成了六次大提速,快速铁路突破了九大核心技术。

  中国高铁大幕即将拉开。练就一身绝活的李万君,投身中国高铁时代,成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

  “人过三十不学艺”,年逾37岁的曹光富面对新挑战从头再来,“干技术这行,想干好就永远不能停步”

  与胡双钱、李万君比起来,进厂近三十年,曹光富的技术之路走得颇为顺遂。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再到全车间唯一的车工工人技师,他一步一个脚印,潜心钻研技术。

  他所在的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曾是全国上千家大三线军工企业之一,改革开放后,走上军民结合的道路。1990年曹光富进厂时,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专业增压器生产厂家,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直到2006年,他迎来人生路上的一道重要分水岭。

  那天,车间主任找到曹光富,“企业转型要开发新产品,现在的普通车床都要换成数控机床,你先去学一下吧。”

  操控数控机床对车工有很高的要求,要懂CAD制图,还要学计算机编程。都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当时曹光富年逾37岁,在老设备上已经整整干了16年。

  短暂考虑后,曹光富毅然接受挑战,“干技术这行,想干好就永远不能停步,否则就会很快被淘汰。”

  回想1990年进厂,厂里安排他跟着师傅学“精车”。当时,全车间10多个人,只有3人是干“精车”,其他人都是做没有精度要求的“粗车”。

  为了学好技术,他每天都早早到车间。重庆的冬天,气温只有零上几摄氏度,机床的铁制手柄在没有取暖设备的车间冻一夜,早上一摸都是冰冷的,“刚开始用两根手指去碰,等过一会手柄焐热乎了,身体也暖和起来了,再用整个手去操作。”

  半年后,车间主任把加工一批轴承座的活交到他手上。很多人劝他“别去做,那个精度高,干不好要被扣钱的。”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偏要揽这个活儿。最终,他加工的产品远超当时其他单位的加工水平。此后,很多急活、难活都交到他手上,他很快成了车间骨干。

  这一次,为了学好数控机床,他专门买了一台电脑,请厂里的技术员装了软件。白天,他在车间熟悉设备,向技术员虚心请教,下班回家后,照着教材在电脑上一点点练习,“这不是个急活,需要时间”。

  几年下来,曹光富掌握了几乎车间所有型号的数控车床操作,还学会了数控编程。现在,车间里干数控机床的都是他的徒弟,或者徒弟的徒弟。

  “车工全凭一把刀”,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曹光富还练就了“制刀”绝技,遇到一些特殊的加工材料,他能根据产品零件加工的需要,自己设计工装、刀具,他自主设计的专用工装及刀具等多次获得公司技术革新奖励,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关键部件的技术攻关项目。同样操控数控机床,他加工出的产品精度总能比别人更高一些。2008年,曹光富晋升为全厂唯一的车工高级技师。

  在他心无旁骛地钻研技术的过程中,航母梦正向他靠近。

1 2 3 共3页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葛文琦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