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工会

职工园地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纪念馆里,读懂“铁人”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2019-09-27 07:39:01

1960年5月,为遏制即将发生的井喷,王进喜忍着碱性泥浆对腿伤的灼痛,用血肉之躯奋力搅拌泥浆。

1960年4月,被钻杆滚堆砸伤右腿的王进喜,瞒着领导,拄着拐杖,指挥打井。

王进喜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王进喜立足生产实际,培养队伍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

  题记

  一个人,一座纪念馆。一种精神,一直在传承。

  他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工人,但是有着不普通的业绩。他是王进喜,在他生前工作过的大庆油田,有一座纪念馆为他拔地而起。

  同样不曾被忘却的还有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有千千万万个“铁人”,一代接一代地为共和国加油、奋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不仅是缅怀一位对共和国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工人,或是回首当年大庆油田工人在冰天雪地中战天斗地的不屈精神,更是想寻求一个答案:是什么样的国家培养了如此英雄般的石油工人?又是为什么一名中国工人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

  暑假,正是旅游的高峰时间。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世纪大道和远望大街的交汇处,一个纪念馆里人头攒动。

  其中,有老人,有孩子,有当地人,也有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游客。这个纪念馆几乎是所有来大庆旅游的人,“打卡”清单上的标配之一。

  这里是“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我国第一个为纪念一位工人而创建的纪念馆。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来到这里,不仅仅是缅怀一位对共和国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工人,更是要回顾一下有着硬骨头的共和国产业工人战天斗地的不屈精神。

  这是一座纪念历史的馆舍,更是一个行进中的“加油站”。

  “我们纪念馆主体建筑外形为‘工人’二字的组合,鸟瞰呈‘工’字形,侧看为‘人’字形,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主体建筑高为47米,正门台阶共47级,寓意着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十几年来,每一位游客都是从讲解员的这段解说词开始拾阶而上,走进展馆。

  “铁人”是谁?他有什么故事?为什么他的名字与共和国的发展联系得如此紧密?

  “他可真是个‘铁人’啊”

  在铁人纪念馆,有一张王进喜和老大娘一家人的合影,大娘姓赵,正是因为她的一句话,王进喜才有了“铁人”这个称号。

  1960年3月,王进喜和他所在的1205钻井队的队员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创业。当时,没有住处,全队暂时分散住进了当地老乡家里,队长王进喜住进了赵大娘家里。

  赵大娘当年60多岁,她们一家人都很喜欢这个勤奋的钻井工人。看到王进喜每天天不亮就连背带扛地出去干活,大娘很心疼,总是叮嘱他注意身体。

  有一次,钻井用的钻机到达了现场,王进喜带领工人们老早就出去工作,赵大娘等到半夜,也没见他回来。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没回来。原来,为了抢运钻机,早日开钻,王进喜带领工人吃住在井场,一连50多个小时没睡觉。

  赵大娘从没见到过如此拼命干活的人:“他可真是个‘铁人’啊。”

  有感而发的表达,却成了王进喜响当当的名号。

  从此,“铁人”的称号从大娘家里传到了井队的干部职工中间,一直传到当时石油部的领导那里。石油部的领导也高度称赞王进喜,同时表示“井队所在地人民送给王进喜‘铁人’称号是个非常光荣的称号。”

  1960年4月9日至11日,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部召开了油田技术座谈会。在这个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的号召。“铁人”的称号进一步传开。

  林海瑛是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第一批解说员,从2006年开馆到现在,她已经无数次地讲过“铁人”的故事。

  “曾经有一批外国游客来参观,听到‘铁人’这个称号时,问我‘铁人’是用铁做的吗?”林海瑛回忆,当她通过翻译把“铁人”二字的含义解释清楚的时候,这些外国朋友都竖起了大拇指,并用刚学会的汉语说:“了不起!”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铁人纪念馆,除了文物、图片外,还有一些场景陈列,通过声光电、蜡像人物、景观还原等方式,让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进入到“铁人”当年工作的现场之中。

  在一处名为“破冰取水保开钻”的场景陈列前,一个人正在刨冰取水,身后的人们排成长队,一个接着一个用脸盆、水桶把水传递到远处的钻机旁。

  站在这一场景前,人们仿佛又回到了1960年的4月14日。

  这一天的早晨,当工人来到钻井现场时发现,钻机已经就位,但是没有水罐车,也没有铺设输水管线。没有足够的水来搅拌泥浆,钻机就无法干活。

  怎么办?等吗?在王进喜的字典里,从来没有“等”这个字。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可以到附近的“水泡子”里去端水。王进喜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但马上有人指出:这是瞎胡闹。钻一口井要几十吨的水,得打多少盆、多少桶?

  “哪个国家是用手端水打井?”现场有人质问。

  “就是我们国家!”王进喜的回答赢得了多数人的赞成,大家觉得,“与其空着手干等,不如干!”

  就这样,水桶、脸盆、铝盔、灭火器的空筒子,都成了运水的工具。

  今天,人们能够看到“铁人”带领大家齐心协力破冰取水的复原场景,但难以感受到当年4月的东北大地还是冷风习习,冰水交融。

  50吨!这是后来有人测算出的一个数字,而这个数字是一盆、一桶、一铝盔汇聚起来的。

  “开钻啦!”“铁人”的一声吼,饱含着决心,释放着兴奋,展现了力量,唤醒了大地。

  由于当年条件极其有限,开钻4天后,水泵、输水管线和野外宿营的活动板房、粮食才运送到位。而第五天零4个小时的时候,大庆会战的第一口井——萨55井,就喷出了乌黑闪亮的原油。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留下的不等、不靠、不要的表态,至今回响在大庆油田上空。

1 2 共2页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孙仕奇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