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国工匠”重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制度中-工会-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工会

职工之声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培养“大国工匠”重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制度中

徐桂红 吴科舸
2019-09-24 10:31:50 来源:中工网

  今年8月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选手共获得16金14银5铜和17个优胜奖,位列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名。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工匠精神是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企业要想重塑工匠精神,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落实领导指示,书面上传阅文件的层面,必须在企业日常管理中有配套举措,特别是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要有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工匠精神的培育除了职工有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还必须有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的坚持耐力。然而,当下很多不合理的报酬和福利制度严重地困扰着一些高技能人才,使他们无法沉下心来。在制造业企业中,尤其是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企业中,技术工人的作用也往往被忽视,工资福利待遇虽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总体来看提升幅度不大,大部分技术工人的收入与自身劳动付出不成正比。很多技术工人在育儿、养老、房贷、职业发展等诸多压力之下,难以专心钻研技术。没有提升自身技能的内在动力,成长为大国工匠就是空谈。

  如何激发技能人才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内心动力,企业应从内部机制上着手,把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落实在企业管理的365日当中,有切实可能的内部举措保障大国工匠“茁壮成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配套制度:

  一是给予高技能人才合理的地位,先把心留住。在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中,不管技术工人水平多高、能力多强,但因为身份的限制、级别的差异,待遇与企业高管相差甚远。这种情况长久持续使高技能人才寒心,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因此,必须进一步打破身份和级别的藩篱,给高技能人才一定的地位和相应待遇,让他们参与企业的决策,通过多种方式让他们在企业中有更多“获得感”和“被尊重感”,才会有更多的技术工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扑下身子,苦心钻研,努力成为技能大咖,而不是一心想着跳槽、改行。

  二是保证高技能人才拥有合理的工资福利待遇,比如在企业内部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劳动报酬作为职工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是职工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条件,要让职工在一个企业长久地工作下去,合理的劳动报酬是企业必须提供的,否则技术人才就会“用脚投票”。俗话常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培育高技能人才道理也有相似之处。

  三是要正视技术人才的贡献,利用股权激励等手段,激发广大技术人才的工作热情。去年印发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制定企业技术工人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推动技术工人享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促进长期稳定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积极试行和落实这一制度,对于留住技术工人、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意义非凡。

  四是充分发挥企业年金的激励作用。很多技术工人之所以沉不下心来钻研业务,一个普遍的原因是工资待遇的偏低导致对未来养老压力的担忧。因此,制造业企业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为企业职工提供在养老金之外的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为留住、培养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

  总之,培育工匠精神,绝非一蹴而就之事。企业想要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让技术人才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自身竞争力,必须严格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让高技能人才得到真正的实惠,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真正走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编辑:姚怡梦

图片新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