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外籍员工与中国一冶-工会-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工会

国际联络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一带一路上的外籍员工与中国一冶

2017-07-03 09:42:01 来源:中工网

融合 互助 共赢

一带一路上的外籍员工与中国一冶

中工网记者 邹明强 通讯员 周业凯 齐郑

  2016年7月,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喀麦隆、尼日尼亚等5个国家的18名在华留学生,被招聘到中国一冶一带一路的项目上从事管理工作;与此同时,一冶海外各区域公司和项目,在当地招聘的外籍员工110人,占公司管理人员总数的50%。

  中国一冶从1986年走出国门,已先后在一带一路上20多个国家承接建设项目。面对文化差异、冲突,中外员工如何融合的,中资企业拿什么吸引籍员工?于是,我们走近他们。

  萨胡:像粘结剂一样,将各方联系在了一起,向润滑剂一样,使事情变得顺畅

  今年34岁的萨胡,来自印度奥里萨邦,毕业于印度布巴内斯瓦尔的乌特卡尔大学,2011年8月,成为了一冶的外籍员工。出色的口才及沟通能力。使他在一冶科威特866项目的7年,专门负责复杂的印度劳工引进工作。

  根据工程节点的需要,项目先后三次引入216名印度劳工。萨胡引进的大部分印度劳工从2011年进入项目部,一直工作到现在。

  “大部分的印度工人,在这个项目连续工作3到4年才回一次家,有的甚至5年都没有回家了,只为了能够攒更多的钱,贴补家用。一冶即使在财务状况比较紧张时,也会尽量确保劳工的工资,为此他们都很愿意为一冶工作”。萨胡说,“我们的劳工很少外出,因为他们怕花钱”。

  谈及印度劳工的引进流程,萨胡说,这包括联系印度当地的劳工代理机构;面试选择合格的劳工;代理机构提交被选择的劳工的护照;提交护照到科威特的签证部门办理2个月的临时签证;劳工到达科威特后,进行体检、录指纹,并提交无犯罪证明、临时签证原件到签证部门,办理工作签证。

  这个环环相扣,看似复杂且费时的过程,被萨胡轻易地完成。他说,自己就像粘结剂一样,将各方联系在了一起,也像润滑剂一样,事情变得比较顺畅。但这也离不开一冶给予自己的后盾支持。

  他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包括认真面试代理机构提供的印度劳工,因为如果确定后,到达科威特后发现劳工不合格,则是选聘方的责任。还需要非常细心,需要督促劳工在临时签证出来的3个月里入境科威特,在入境科威特的2个月里,完成全部的工作签证办理流程等等。

  撒佳德:十年从助理测量师干到了测量主管

  今年29岁的撒佳德2006年大学毕业后,跟随一冶在巴基斯坦工作了十年,从前4年的助理测量师,到3年后的测量师,再到接下来3年的测量主管。现在的他,已开始管理该公司的52人的测量团队。而他也是公司其他3名测量主管的“老师”。其中的一位,工作超过14年的测量主管,还曾是他助理测量师阶段的一位老师。

  谈到这,他向记者介绍了他的第一位测量老师——一冶的一位李姓测量工。那时的撒佳德刚毕业,大学所学的专业虽为工程类,但主要学习设计、算量,并未系统地学习测量学。为此他白天上班,晚上参加了一年的夜校课程学习。课程为测量、CAD、计算机。李先生带了他8个月,告诉他如何操作设备,测量技巧,让他能够把晚上学的理论,很快地实践起来。在一年后的夜校满分700分的考试中,他考了574分,并获得了证书。

  测量工作是整个项目重头戏,准确的测量数据决定着项目后期的整体走势。无论是第一个项目上初为助理测量师时的弹线、扶尺,第二个项目开始成为测量师,单独进行标高、定位掌控。再到第三个、第四个项目的测量主管的整体掌控,并与各方协调确认现场定位。他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传道授业”,传帮带,带出了一批批的测量工,缓解了项目测量工种的人力压力。

1 2 共2页

编辑:葛文琦

图片新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