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引向深入-工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工会

工会要闻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不断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引向深入

2019-11-14 08:15:29

  【江苏】

  坚持试点先行 注重系统发力高质量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也是产业工人集聚大省,现有产业工人2300多万,约占就业人口的48%。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中央部署,按照全总要求,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以试点先行探索为抓手,以强化要素支撑为保障,推动产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

  一、突出思想引航把好“向”,强化产改工作的政治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推进产改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殷殷嘱托,把总书记关于产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到改革全过程和各方面。一是改革谋划上提高政治站位。省委深刻把握产改工作的政治考量、发展考量和长远考量,将其纳入常委会工作要点、改革总体布局,省委书记娄勤俭亲自指导方案制定,深改委专门审议《实施方案》,系统提出了“五大工程”23条举措。二是改革内容上凸显政治要求。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工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制定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党委联系服务范围,努力把产业工人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三是改革推进上压实政治责任。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将落实产改任务同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并作为省委年度重点督查事项,推动产改压力传导到基层、工作落实到企业、成果惠及到工人。

  二、突出示范引路抓好“点”,强化产改工作的科学性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也是我省产改工作始终坚持的重大原则。我们坚持总体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选取3个设区市、61家企业开展试点,注重分类指导,坚持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提升。一是发挥政治领导优势,推动国有企业当先锋。江苏国企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5,拥有50多万产业工人。我们充分发挥国企在政治、组织等方面优势,支持国企率先发力,徐工集团与高校搭建了技能等级“双认证”聘任体系、中车戚墅堰所为技能人才量身定制了10级晋升阶梯,等等,较好破除了制约工人发展的制度机制障碍。二是发挥机制灵活优势,推动非公企业勇探路。非公企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全省80%产业工人集聚于此。我们积极支持非公企业大胆改、大胆试,中天科技集团推行的“知识产权银行”、无锡物联网实行的“股权激励”等,成为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热情的有效做法。三是发挥产业引领优势,推动纺织行业作示范。江苏纺织总量全国第一,拥有4个千亿级纺织集群。我们充分发挥纺织行业引领效应,支持其在工人技能素质提升、权益维护等方面示范先行,推动轻纺产业工会与纺织行业协会深化合作,有力促进了我省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

  三、突出支持引导聚好“力”,强化产改工作的实效性

  我们持续推动政策聚焦、资源聚合、力量聚集,为产改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发挥党建的牵引力。坚持党建、工建、产改整体布局、协同推进,选取3300家企业作为各级组织部门重点联系对象,开展“三创争两提升”活动,推动“四带四联”,全省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227个、党员先锋岗711个,形成了“党建带工建、工建助产改”的生动局面。二是形成政策的保障力。先后制定出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等21项配套文件,加强对产业工人工作、生活、发展的服务保障,今年拨付2000万元帮助一线职工提升学历和技能,让产业工人得实惠、真受益。三是增强人才的支撑力。把产业工人纳入人才队伍建设,在省重点人才工程、重大科技奖项中专列产业人才项目,为他们成长成才搭建舞台、拓展空间。去年省“双创计划”资助企业类人才占88%,今年1名工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过人才带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

  【上海】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 扎实推进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相对集中的重镇。因此,扎实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意义特殊、至关重要。上海市委对此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强调,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我们怎样对待产业工人、怎样更好地发挥产业工人的作用,对全国具有标杆意义。《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印发后,市委、市政府即作出部署,明确由市总工会牵头,对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开展全覆盖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起草上海的改革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形成后,市委常委会进行了专题审议。两年多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在全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指导下,扎实推进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重点汇报三方面情况。

  一、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始终

  这事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重大原则。市委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督促检查、考核评估等推进机制。在具体工作中,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大产业工人,坚持将工人思想政治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引导产业工人正确理解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必胜的信心决心,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注重畅通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在第十五届市人大代表中,产业工人代表69名,较上届增长32.7%;在第十三届市政协委员中,共有8名产业工人;当选市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新一届代表、委员(执委)、常委的人员中,来自产业工人的数量大幅增加,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二、把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作为改革核心任务

  产业与产业工人相容共生。上海是中国民族品牌的发源地、能工巧匠的孕育地,“上海师傅”一度成为“工匠精神”的代名词;进入新时代,上海要打响“四大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加呼唤“工匠精神”。为此,我们下大气力提升全市540多万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我们着力完善产业工人职业培训体系,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工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引导职业院校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职业培训,形成推进产业工人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合力,并通过修订《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将有关内容固化为法定条款。特别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充分发挥学分银行“立交桥”作用,推动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贯通,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互通,确保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更好契合产业发展需要。我们积极赋予劳动和技能竞赛时代内涵,以承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围绕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探索融“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为一体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全市百万职工踊跃参与,有力引领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助力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落地。我们注重用先进典型激励人,连续4年选树一线产业工人为主的“上海工匠”,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由上海工匠打造的洋山深水港“无人码头”、载人空间站交会对接系统等众多“中国品牌”,已享誉世界。

  三、把加大对产业工人的服务保障作为改革落脚点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产业工人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效的唯一标准。我们深入产业园区、工厂企业、职工群众开展大调研,了解掌握产业工人的真实诉求,确保服务保障精准精细。我们把“暖人心”放在首位,聚焦园区、商圈、街面、工地等职工密集区域,建立“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和“建设者之家”等空间平台,敞开大门为职工提供就近服务和人文关怀,带动了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风气。我们下功夫解决产业工人实际困难,把区域优质交通、文化、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惠及产业工人,尤其是呼声最高的单位租赁房,80%以上的受益者是产业工人等各类务工人员,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持续做强专业服务,在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基础上,主动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共享经济等带来的新型劳动关系矛盾,探索工会、法院、人社、司法“四方合作”机制,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协同做好新时代产业工人维权服务。

  【黑龙江】

  提高政治站位 扛起政治责任 协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见效

  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工人约429万人,占全省职工近六成。近年来,我们深入引导全省产业工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培育一支政治坚定、规模庞大、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特别是2017年以来,我们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社会反响良好。

  一、强化组织推动

  黑龙江省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构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印发后,省委高度重视,省委深改委专项推动,省总工会牵头落实,及时出台了实施意见,构建起党委领导、工会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与此同时,省委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任务列入省委深改委重点改革督查计划,纳入年度省直机关目标评价体系和市(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责任指标考核,用考核结果倒逼改革任务落实,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快推进。

  二、完善配套措施

  省委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龙江振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实施“98113”龙江技能振兴计划,即:组织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家庭子女、退役军人等9类重点群体,开展8类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个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技能人才300万人次,努力实现产业工人政治地位、职业技能、思想境界三个提升。一是提升政治地位。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注重提高一线工人比例,我省选出的全国、省、市、县(市、区)本届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比例均比上届有所提升。二是提升职业技能。建立省人社、教育、财政等13部门联动机制,2018年培训59.6万人次。省财政安排资金2075万元,专项支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省总工会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1662家,创新团队5.2万个,承担技术革新、科技攻关项目9.6万余项,创造经济效益约8.6亿元。三是提升思想境界。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开展“学习铁人精神,争做铁人式职工”活动和“当好主人翁、建功黑龙江”劳动技能竞赛,发挥标杆旗帜作用,激励广大职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努力锻造一支听党话跟党走的产业工人大军。

  三、强化政策激励

  一是给荣誉。每年评选省“五一劳动奖章”,每两年评选“龙江工匠”,每五年评选省“劳模”,并在省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重点宣传。在省内主流报刊开设“咱们工人”、“工匠精神”等专题专栏50余个,推出《龙江工匠》《匠心匠人》等系列报道。二是给待遇。省总工会会同省人社厅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保障产业工人待遇。2017年以来,省总工会投入4300万元为4.4万名劳模和一线产业工人提供疗休养服务。三是给平台。省委组织部制定产业工人发展党员年度计划,省委党校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主体课程,为产业工人创造学习理论平台。遴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模”、龙江工匠等先进模范中的精干力量,组建职工宣讲“轻骑兵”,深入企业一线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关心关怀一线工人的好政策,为优秀产业工人发挥作用搭建舞台。

  【中国中车集团】

  建设一流产业工人队伍 铸就全球领先高铁装备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由原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和中国北车集团公司重组而成。中车的发展史就是中国铁路工业的发展史,历史可以追溯到1881年。中车是国资委确定的十家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之一,已经成为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连续多年销售收入居全球行业第一,位列2019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前十位。

  中车成立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莅临视察,希望中车持续领先领跑,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比学赶帮超。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按照《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要求,把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我们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3300多组高速动车组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同时,培育了掌握世界先进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全国总工会精心指导和铁路总工会直接领导下,中车成立了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任组长的产改领导组,七个部门组成的产改推进组,深入开展“双十双百双千”调研,准确掌握产业工人现实诉求和发展需求,制定了《中国中车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切实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举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党建引领,提高产业工人政治地位

  坚持“听党话、跟党走”根本原则,落实中组部部署,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强化和创新党建工作,优化产业工人党员结构和分布。组织党的十九大精神劳模宣讲团、工匠讲师队进车间到班组分享感悟、交流心得,强化广大产业工人对党的热爱。实施新时代高铁先锋“九个一”工程,开展“擦亮金名片、做好中车人”活动。推荐优秀产业工人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人选,在各级群团组织中任职兼职,中车产业工人占公司各级党工团代表大会、职代会代表的三分之一,占近三年发展党员的40%左右。

  二、坚持多措并举,提高产业工人能力素质

  按照四个层级、三个时段,健全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形成“大赛企业年年有,小赛基层不断线”格局。中车职业技能竞赛申请列入国家二类竞赛,各工种前3 名授予“中车劳动奖章”和“中车技术标兵”称号,每人奖励2万元。落实科技部、工信部有关要求,把产业工人纳入科研和管理创新立项范围,单独设立工人技术、管理创新项目评审序列。注重劳动和技能竞赛与技能人才素质提高结合,8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罗昭强主持完成的项目荣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开创了中国高铁工人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先河。

  三、坚持尊重人才,提高产业工人薪酬待遇

  落实人社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创新产业工人全职业生涯培训培养机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优化“5+5”职业发展通道。升级人才评价体系,打造国际化、数字化高技能人才队伍。高技能领军人才参与科技项目攻关、新工艺研制给予项目奖励、分红奖励。完善待遇提高机制,系统规划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等级,技能专家薪酬达到中层副职水平,资深技能专家达到中层正职水平,首席技能专家达到副总师水平,最高收入可达公司人均收入5倍。增加多要素分配内容,设立了技能、操作师、技能专家、关键岗位、技能竞赛、岗位资质等津贴。

  四、坚持树育结合,提高产业工人社会地位

  以“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为内涵的中国高铁工人精神,成为新时代国企精神代表之一。落实发改委、教育部等部委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做好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完善教育经费提取投入机制,制造企业培训经费的60%以上用于产业工人。实施“擦亮金名片、建设新小家”三年行动计划,让产业工人体面、舒心、有尊严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7年,中车表彰的58名“高铁工匠”和各子公司的工匠们组成了中车高技能人才核心团队。2019年,参加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的中车员工中,产业工人占54.5%。这些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高铁工人在企业、社会的广泛影响力和社会地位。

1 2 共2页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尹文卓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