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深度报道-正文
焦点关注:断保一年,未来养老金就会减少1%
//www.workercn.cn2013-12-24 06:34:5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目前的养老金统账结合制度运行质量差,“做实个人账户”长期处于试点,人们对养老制度缺乏信心。如果人人都想把缴费的费率最小化,缴费年限最小化,甚至断保,社保制度这个“公共池塘”就必然成为“公地悲剧”——

【焦点关注】断保一年,未来养老金就会减少1%

——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下)

 

  中工网记者:3800万人断保会造成哪些影响,对这个社会、对社保制度、包括他个人?

  郑秉文:首先,断保是对个人的不利,现有制度虽然在激励性设计上不是太好,大家一下子看不出什么多缴多得的好处,但毕竟2005年发布的38号文《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缴费年限与未来的待遇水平还是有规定的:在15年缴费以上并达到退休年龄的,每多缴费一年,未来的养老金就要提高当地平均收入的一个百分点。要是断保的话,断一年,未来养老金水平就少一个百分点,所以不利于参保人的养老金的提高,这是对个人直接的伤害。就是说,断保要退休之后影响养老金水平的,拿的养老金要少一块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知道。

  再者,断保对制度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不利于维持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更不要说提高制度的支付能力了。

  第三,断保会增加国家的财政风险。养老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受到影响,收入和支出不平衡,有缺口,不能实现精算平衡,那么,这是国家出面举办的养老金制度,是以国家的信用建立的制度,国家不可能看着不管,国外很多都是这样,制度不可持续,出现巨大财务窟窿,政府就出面了,给与财政补贴,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惯性,甚至成为一个规则,于是,几十年下来,国家就债台高筑。

  中工网记者:我国的养老金是“社会统筹+个人账户”,中断交保险后是否会加大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空账压力?

  郑秉文:断保肯定会加大个人账户的空账压力。养老金断保率如果持续居高不下,做实个人账户的制度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制度性质就将要发生变化,这是显而易见的。经常断保,个人账户资产就非常有限,如果按照最低缴费年限15年来计算个人账户资产,在加上不到2%的利息收入,那么,退休时账户资产合计太少,规模太小了,再按照规定分摊到139个月里去发放,每月的“账户养老金”少的十分可怜,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一个养老金制度,如果替代率太低,甚至不足以支撑退休生活,那么,这个制度合法性就发生问题。也就是说,断保率居高不下,将不利于部分积累这种制度目标的实现。

  中工网记者:对于流动性很大的劳动力这类低收入人群,一方面,他们希望将社保折换成现金,另一方面企业不愿意承担缴保责任,由此来看,这部分人群就成为受害者。对于他们,应该如何从政策制度层面对他们加以关照?

  郑秉文:我注意到在东北某些资源枯竭城市,比如,煤矿枯竭了,企业非常困难,正常的工资都不能保证发放,社保缴费就更难以保证了,缴费困难非常明显,断保情况就非常突出。有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地方性的优惠措施,对个别十分困难的群体采取了缴费减免的优惠政策。我觉得,可以在中央政府层面采取一些措施,对十分困难的群体采取一些个人缴费减免和补贴的制度。要高度重视断保的问题,要想办法解决断保问题,不能让他“积劳成疾”,最终演变为威胁制度的一个潜在隐患。

  中工网记者:民间有种“自己存钱养老”观点,虽然是调侃性的,却显示出公众对于现有社保制度的信心在流失。当然,这时就出现一对矛盾现象:一方面是对养老的担忧,另一方面却是对养老制度的不信任。那么,如何才能让公众重拾信心呢?

  郑秉文:我觉得,对养老制度重建信心,关键就是改革的思路。有必要对统账结合的制度进行改造,进行完善。目前的统账结合制度,导致制度运行质量很差,长期不能实现制度目标,“做实账户”长期处于试点过程当中,制度长期不能定型、不能定性,制度建设长期不能达到制度的彼岸,甚至没有彼岸,彼岸越来越模糊,看不到制度的最终结果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人能讲的清楚。如果制度处于这个状态,我们的决策者就真的应该考虑这些问题了。我要问:长期处于试点状态的制度能给人们建立起信心来吗?经济决策上能有稳定的信心吗?

  所以,大家在这个制度面前道德风险猖獗,都想当搭便车者,而不想当真正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贡献者,人人都想索取,不想贡献,社保制度这个“公共池塘”就必然成为“公地悲剧”,就势必索取者众,贡献者寡。当机会来了的时候,人人都想把缴费的费率最小化,把缴费年限最小化,最好的办法就是明目张胆的断保了,这就是3800万人的由来,因为大家谁也没违法,为什么不能做?

  中工网记者:断保只是我们社保制度缺陷的一个缩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公平”、“可持续”作为改革方向,应该如何理解?

  郑秉文:公平首先就体现在3800万人上,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断保呢?这首先就是不公平的,最需要社保的这部分人,却断保了。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公平,绝大部分农民(包括农民工)长期在制度外面加入不进来,他们的境遇恐怕还不如断保。农民工参保在10%到20%之间,并且参保了还断保,还有80%多没有参保,那对这个群体来讲,这更加不公平。

  “更加可持续”就说明现在有不可持续的地方,我个人认为,3800万断和断保率达到16.5%现象也体现在不可持续方面。

  先说替代率,交费密度低,导致替代率高不起来。那么替代率高不起来,需要人为的每年去干预,去涨10%,涨了这么多年,也会积累很多问题的。替代率有问题,就会导致这个制度的生命力存在问题。

  三中全会提出“更加可持续”。我认为,题中应有之意就是提高缴费密度,降低断保率,旨在确保正常的养老金替代率不能受到很大影响。“更加可持续”对个人来讲,是个替代率的问题,对制度来讲,是一个生命力的问题,对于国家来讲,是社会稳定的问题。

  中工网记者: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怎样才能达到“更加公平可持续”这一制度目标?

  郑秉文:第一个建议,现有社保经办体系,它的服务,它的人员规模,它的服务能力,应该能够跟上社保覆盖面急剧扩大的需求,应该实现精细化管理,应该实行个性化管理,应该实行这种人对人的,点对点的,形成保质保量的服务!粗放式的服务显然是不适合目前的这种发展的需要。如果社保经办机构能够主动为低收入群体做一些更细化工作,也许断保率就不会这么高了。所以,社保经办服务体系改革将会极大地降低断保率。否则,“投入上去了,服务下来了”,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现实。断保现象恐怕就是服务跟不上的一个表现吧。

  第二个建议,我觉得社保等相关部门在制度设计上,该完善的完善,该改革的改革。比如说28%的缴费率比较高,社会、学界已经讨论很多年了,现在逐步取得共识了,政府部门能不能稍微调整调整,让困难群体进入的门槛能降低一点。

  第三个建议,应该迅速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制度设计,尽快消除激励性不够、透明度不高、便携性不够等诸多缺陷。这是建立制度信心,也是把断保率降到最低的一个质的改变。(上篇见工人日报12月17日7版)

  郑秉文简介:社保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