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脱贫攻坚 “娘家人”在路上—工会频道—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建设社区打工

系列报道一:全总扶贫纪实

全国总工会扶贫工作纪实

  临时办公室设在了一家煤矿企业的值班室里,没有办公电话、没有互联网,接手机要到村口信号才稍好一些,去县里只能搭邻村的顺风车,因为村里没通公交车……这就是2015年第一次走进山西和顺县义兴镇青杨树村时,全国总工会干部李孝海看到的情形。他要在这个贫困村驻扎两年,挂职担任村第一书记。

  不过,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他退缩,而是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既然当了驻村第一书记,就要为村民办实事、谋划扶贫思路,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李孝海只是全总历届扶贫干部中的一员。17年前,全总开始定点扶贫,帮助山西省榆社县3年时间脱贫。2002年开始,定点扶贫和顺县至今。据统计,全总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800多万元,先后有9批27名干部驻县工作,今年又新增派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这些工会干部参与实施了近200个项目,为改善和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作出了贡献。

  接力扶贫打造“暖心工程”

  最近,一个个喜讯传到全总,令曾经的扶贫干部们为之振奋:在2014年全总扶贫队成功引进藜麦种植基础上,今年全县藜麦种植扩大到4500亩,目前喜获丰收,预计农户每亩增收1500元;“全总·和顺励志奖学金”扶贫项目启动,已帮扶90名农村贫困学生;扶贫队扶持引进的籽粒苋试种成功,将有利于全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土地收益,提高农民收入……

  这样的好消息,印证了这个革命老区逐步脱贫的脚步,其中也饱含着全总历届扶贫队员们持续不懈的耕耘。

————————阅读全文————————

  山西和顺,地处太行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基础条件差、县穷民不富”。为此,全总历届扶贫队因地制宜、规划在先,制定扶贫工作队方案,同时从和顺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届接力一届落实好定点扶贫任务。

  如今的山西农村,节能吊炕已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项“暖心工程”出自全总扶贫队之手。一个小小的吊炕,改变了当地农民传统的过冬取暖方式,更节约了能源,清洁了环境。

  在和顺的13年里,全总扶贫队以培育产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了屋檐集水、人畜饮水等建设项目,肉牛养殖、食用菌种植、藜麦种植、核桃林种植等种养项目。同时,支持卫生教育事业发展,联系北京、太原等地医院专家到和顺义诊,并对乡村医生进行集中培训,增强医卫人员对农村常见病及多发病防治能力;成功申办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和顺教学站,引进北京专业院校和重点中学的优势教学资源,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等等。【全文】

系列报道二:娘家人送教送医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赴山西开展送教送医志愿服务

  5月28日至6月1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连同全总驻山西和顺县扶贫队、全总驻山西壶关县扶贫队;浙江省教育工会及浙江省教育、医务工作者,山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山西省和顺县政府、山西省壶关县政府,在全总定点扶贫县山西省和顺县、壶关县开展送教、送医等志愿服务活动。活动覆盖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全行业。

  本次送教、送医等志愿服务活动为期五天,期间将组织浙江省优秀教师为和顺县、壶关县中学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和交流,组织医疗专家为和顺县、壶关县群众进行义诊,对当地医生进行辅导培训,并组织心理专家为和顺县、壶关县初三、高三学生做考前心理减压辅导。

  支部建在站上、支部建在所上,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设置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消灭无党员班组……

  曾获2017年浙江省首届青年教师数学比武高中数学组一等奖,2018年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彩娟老师为和顺一中学生上数学课。

  杭州第四中学教师冯卉为和顺一中学生上英语课,曾获“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50强、浙江省亚军、浙江省最佳才艺奖等荣誉的冯老师,希望通过这次志愿活动发挥自己微薄的力量,多与前辈多交流,互学互鉴,丰富自己的经历。

  来自浙江省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的郝丽萍老师为和顺二中的学生做团体辅导。

————————阅读全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专家、浙一北仑分院副院长兼呼吸科主任陈水芳医生为患者义诊。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邵逸夫医院房颤中心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雅逊与当地医疗人员进行学术交流。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医生郭勤为患者义诊。【全文】

系列报道三:工会干部驻村经历

一位工会干部的驻村扶贫经历

  脚下沾染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驻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我真切体会到驻村扶贫是一个交穷友、结穷亲,找穷因,拔穷根的过程,为了干好这个“穷差事”,我坚持念好“亲”、“真”、“实”三字经。

  念好“亲”字经,身临其境结“穷亲”。亲身体验贫困。崎岖不平的山路、杂草丛生的院落、家徒四壁的老屋、简单寒酸的生活、手掘肩扛的劳作、臭气熏天的厕所……这些都成了贫困村的注脚。到村当天,我和支书老毋把村里前前后后转了个遍,我们边看边聊,一路下来我眉头紧锁,心里乱作一团。水土不服、方言不通、饮食不惯、交通不便……虽说从小生长在农村,也从事过农村工作,但习惯了城市节奏的我为了适应村里生活,也着实让身体和心灵吃了不少苦头。克服了生活困难,工作方面的一道道难题又摆在面前:村里底子薄、无产业、财力空壳,无钱办事;劳动力流失严重,常驻人口不足30人且以老人为主,无人干事;村班子不抱团、党员老化,难以成事。登门体察贫困。“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上学郎,四看劳力强不强,五看有没有病怏怏,六看有些啥家当”,这是老百姓总结的贫困户摸排标准。谁家穷老百姓心里清楚,但碍于情面未必讲实情。贫困不贫困不能偏听偏信,既要亲耳听,又要亲眼看。我和村主要干部挨家挨户排查,看衣食住行,拉家长里短,最终摸清了底数。坦然应对贫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驻村第一书记虽然不管钱,但对村里财务收支要心知肚明,要穷日子穷过。村里每年招待费只有500 元(现已取消),干部下村、放映队下乡要到老百姓家里吃派饭,其他开支能省则省。为激励村干部干事,我定下规矩,有钱办事,没钱也要办事,钱的事我想办法。遇有集体工程我撸起袖子带领大家义务出工,为抢时间我带领党员搬运树莓苗到凌晨3 点,建香菇大棚、搞木耳养殖我带领村干部装卸木料,省下人工费几千元;试种金花葵我鼓动驻和顺的全总扶贫队员下地干活;春耕前协调农业部门为村里提供化肥、地膜等农资,节省开支1 万多元;邀请农技专家讲课、外出考察项目、购买办公用品、下乡干部招待,我经常自掏腰包。

————————阅读全文————————

  念好“真”字经,把脉会诊找“穷因”。抽丝剥茧察真情。扶贫精准不精准关键看穷因找得准不准,找到穷因才能靶向治疗。贫困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为什么贫,症结在哪,怎么变富,必须深入剖析。为帮助贫困户找准穷因,我把识别出的49户贫困户逐一分解到人,和村干部、帮扶队员一对多结对帮扶,不定期碰头把脉会诊,一一分析,精准到户、到人。贫困户老张常年在县城做小吃,后来生意不景气返乡种地,情绪一度低落。老张身强力壮,头脑灵活,唯一缺的是致富项目。为帮助老张脱贫,我多次上门劝说,最终鼓励他搞起了香菇养殖,村里经济活跃了,他的腰包也鼓了。虚怀若谷听真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村、一个户的贫困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全面掌握村情,我全方位接触群众,多听多闻,从中寻找导致贫穷的根源。群众语言活泼生动,有风俗人情、意见建议,也有张家长李家短,甚至嬉笑怒骂。有一次,电视台记者根据县里安排来村里采访,恰巧前任村干部老李和现任村干部因村里历史问题发生口角,老李气冲冲地找到我,“第一书记要给老百姓办实事,不要老搞花架子”。我没有跟他过多解释,而是顺藤摸瓜找到了影响班子团结的症结,多次找村干部沟通谈心,最终帮他们打开了心结。去伪存真赢共识。群众对贫困的感受简单直接——兜里没钱。然而,自己真正缺乏的是什么,脱贫需要做什么,往往认识不清。带领全村贫困户脱贫,必须综合每一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优势劣势,排除干扰信息,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体贫困户的共识,形成全体贫困户致贫原因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找到整村推进扶贫的靶子。在我的引导带动下,经过村“两委”反复研究讨论,结合村里劳动力缺乏、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的实际,最终形成了能人带动、选树标杆、梯次推进的扶贫思路。

  念好“实”字经,对症下药拔“穷根”。立足实际定方向。老祖宗说过,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扶贫更是如此,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攀比、跟风,什么火搞什么,什么时髦搞什么。光伏发电、电子商务等炙手可热的项目在各地搞得风风火火,但人云亦云、邯郸学步式的复制过来未必发展得好。要发展,引什么项目?谁来干?怎么管?一连串的问题需要解答。问计群众吧:有人主张养牛、养鸡,有人主张种植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群众想问题多凭直觉和经验,较少考虑经济规律和市场前景。要找到全村整体脱贫的最佳方案,必须找准群众意愿和扶贫规律之间的平衡点。树莓项目的成功种植、食用菌养殖项目的成功实施反复证明,必须立足本村实际,深入调查、反复比较、尊重群众意见,才能赢得支持,找对方向。求真务实促发展。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驻村扶贫尤其如此。工作中,我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加强手机信号、扶持群众创业、为贫困生申请助学金……点滴小事,聚沙成塔,一步步打开了工作局面。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参与下,扶贫工作慢慢有了起色,如今已呈现出“四轮驱动”的生动局面:农业种植添新宠,在全省率先引进树莓项目,发展示范种植基地30多亩,全县推广500多亩,仅此一项全村年可增收30多万元;大棚经济显成效,食用菌全年销售收入4 万多元,今年又扩大了生产规模,还试种了大棚果蔬;乡村旅游巧开局,成功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下一步将在上级扶持下重金打造集树莓采摘、休闲垂钓、有机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一条龙,让群众足不出户挣到钱;务工开辟新渠道,同北京多家保安公司建立固定合作关系,长期定向接收和顺务工人员,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3 万多元。讲求实效惠百姓。扶贫,说到底是帮穷人致富。作为第一书记,找资金、上项目必须最大限度地让贫困群众得实惠,倘若让少数人得利甚至个别人谋取了私利,就使扶贫变了味,法纪不容、天理不容。村里有工程项目、有偿劳务,全部让贫困群众参与施工、管理,发展树莓基地、食用菌养殖等项目使用扶贫资金,收益全部归村民和集体,避免社会资金与群众争利。有了收益,合理确定分配比例,既尊重群众意愿又要考虑长远发展,防止群众坐吃山空,也不为群众画饼充饥,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两年来,不但群众收入有了增加,村里也新建了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购置了公用农机,搞起了乡村旅游,留守老人儿童有了文化娱乐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正在悄然变化。(作者系全国总工会驻山西和顺县青杨树村第一书记)【全文】

系列报道四:根植老区扶贫接力

全总山西和顺扶贫工作队工作:一场根植老区的扶贫接力

  去往和顺的路,穿越了一个又一个山洞,司机说这条阳左高速是今年夏天通车的。而全国总工会扶贫工作队帮助这个县脱贫致富的路,已经走了12年。

  革命老区山西和顺,地处太行山腹地,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基础条件差、县穷民不富”。自2002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全国总工会对口扶贫山西省和顺县以来,全总累计向这里投入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而8批扶贫工作队,实施了近200个帮扶项目,支持和顺人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12年中,全总扶贫工作队先后有24名干部进驻和顺县定点帮扶。时间推移,人员更迭,但没有改变他们恪守的工作理念:“和民心、顺民意”。

  调研走访、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声音、从和顺县实际出发,这是扶贫工作队多年坚持的“笨方法”;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则是扶贫工作队对自己下的“狠要求”。而改变“平均用力”的做法,扶贫不“撒芝麻”,则是第八批扶贫工作队吸收以往有益经验基础上开拓的“新路子”。

  多年来,扶贫工作队不断创新载体机制,坚持开发式扶贫,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以产业扶贫、改善民生为两个重点,扩大了定点扶贫项目的受益面,让和顺人从点点滴滴的改变中,收获了扶贫带来的丰硕果实。正如第八批扶贫工作队队长黄飞所说:“把每一分扶贫资金、每一个扶贫项目都用在刀刃上,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故事一】致富村里的特色农业

  在和顺县西部的义兴镇仪村,村民们因为双孢菇新品种的引进而特别忙碌。

  “新品种经济效益好,大家都来种了。采菇、修剪根部不需要多大的体力,妇女、老人都可以做,一个人在一个棚里一年就能赚8000元。”仪村村支书李亚军看到村里没有闲人,村民过上了好日子,由衷地感到高兴。

  全总第八批扶贫工作队的到来,是改变的开始。2012年,仪村建成了双孢菇种植基地,但由于品种传统,产量一般,销路也不好。扶贫工作队了解了情况后,帮助村民从山东引进了双孢菇新品种,给村民提供了育种及肥料补贴,与县农委合作建设了双孢菇新品种试种基地。

  新菌种的引进,使每平方米出菇量由10公斤增加到15公斤。如今,该村双孢菇年产可达80万公斤,创收260万元。

  “为了帮助我们提高种植技术,扶贫工作队下了很多功夫。”和顺县农委工作人员靳开维介绍说,“扶贫工作队利用工会资源,从山西农业大学请来专家开展双孢菇种植培训,还制作发放了培训书籍及光盘。”

————————阅读全文————————

  与此同时,适应和顺高海拔地区特点,扶贫工作队还引进了藜麦种植,通过组织培训教会村民科学的田间管理。

  【故事二】农民有了自己的合作社

  义兴镇秀鹏食用菌合作社负责人姬秀鹏怎么也想不到,当自己绝望时,是全总扶贫工作队伸出援手,还帮助他当上了“小老板”,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全文】

高清图集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