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深度报道-正文
一位工会干部的驻村扶贫经历
//www.workercn.cn2017-07-31 15:11:49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我的驻村扶贫“三字经”

李孝海

  脚下沾染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驻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我真切体会到驻村扶贫是一个交穷友、结穷亲,找穷因,拔穷根的过程,为了干好这个“穷差事”,我坚持念好“亲”、“真”、“实”三字经。

  念好“亲”字经,身临其境结“穷亲”。亲身体验贫困。崎岖不平的山路、杂草丛生的院落、家徒四壁的老屋、简单寒酸的生活、手掘肩扛的劳作、臭气熏天的厕所……这些都成了贫困村的注脚。到村当天,我和支书老毋把村里前前后后转了个遍,我们边看边聊,一路下来我眉头紧锁,心里乱作一团。水土不服、方言不通、饮食不惯、交通不便……虽说从小生长在农村,也从事过农村工作,但习惯了城市节奏的我为了适应村里生活,也着实让身体和心灵吃了不少苦头。克服了生活困难,工作方面的一道道难题又摆在面前:村里底子薄、无产业、财力空壳,无钱办事;劳动力流失严重,常驻人口不足30人且以老人为主,无人干事;村班子不抱团、党员老化,难以成事。登门体察贫困。“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上学郎,四看劳力强不强,五看有没有病怏怏,六看有些啥家当”,这是老百姓总结的贫困户摸排标准。谁家穷老百姓心里清楚,但碍于情面未必讲实情。贫困不贫困不能偏听偏信,既要亲耳听,又要亲眼看。我和村主要干部挨家挨户排查,看衣食住行,拉家长里短,最终摸清了底数。坦然应对贫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驻村第一书记虽然不管钱,但对村里财务收支要心知肚明,要穷日子穷过。村里每年招待费只有500 元(现已取消),干部下村、放映队下乡要到老百姓家里吃派饭,其他开支能省则省。为激励村干部干事,我定下规矩,有钱办事,没钱也要办事,钱的事我想办法。遇有集体工程我撸起袖子带领大家义务出工,为抢时间我带领党员搬运树莓苗到凌晨3 点,建香菇大棚、搞木耳养殖我带领村干部装卸木料,省下人工费几千元;试种金花葵我鼓动驻和顺的全总扶贫队员下地干活;春耕前协调农业部门为村里提供化肥、地膜等农资,节省开支1 万多元;邀请农技专家讲课、外出考察项目、购买办公用品、下乡干部招待,我经常自掏腰包。

  念好“真”字经,把脉会诊找“穷因”。抽丝剥茧察真情。扶贫精准不精准关键看穷因找得准不准,找到穷因才能靶向治疗。贫困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为什么贫,症结在哪,怎么变富,必须深入剖析。为帮助贫困户找准穷因,我把识别出的49户贫困户逐一分解到人,和村干部、帮扶队员一对多结对帮扶,不定期碰头把脉会诊,一一分析,精准到户、到人。贫困户老张常年在县城做小吃,后来生意不景气返乡种地,情绪一度低落。老张身强力壮,头脑灵活,唯一缺的是致富项目。为帮助老张脱贫,我多次上门劝说,最终鼓励他搞起了香菇养殖,村里经济活跃了,他的腰包也鼓了。虚怀若谷听真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村、一个户的贫困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全面掌握村情,我全方位接触群众,多听多闻,从中寻找导致贫穷的根源。群众语言活泼生动,有风俗人情、意见建议,也有张家长李家短,甚至嬉笑怒骂。有一次,电视台记者根据县里安排来村里采访,恰巧前任村干部老李和现任村干部因村里历史问题发生口角,老李气冲冲地找到我,“第一书记要给老百姓办实事,不要老搞花架子”。我没有跟他过多解释,而是顺藤摸瓜找到了影响班子团结的症结,多次找村干部沟通谈心,最终帮他们打开了心结。去伪存真赢共识。群众对贫困的感受简单直接——兜里没钱。然而,自己真正缺乏的是什么,脱贫需要做什么,往往认识不清。带领全村贫困户脱贫,必须综合每一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优势劣势,排除干扰信息,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体贫困户的共识,形成全体贫困户致贫原因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找到整村推进扶贫的靶子。在我的引导带动下,经过村“两委”反复研究讨论,结合村里劳动力缺乏、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的实际,最终形成了能人带动、选树标杆、梯次推进的扶贫思路。

  念好“实”字经,对症下药拔“穷根”。立足实际定方向。老祖宗说过,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扶贫更是如此,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攀比、跟风,什么火搞什么,什么时髦搞什么。光伏发电、电子商务等炙手可热的项目在各地搞得风风火火,但人云亦云、邯郸学步式的复制过来未必发展得好。要发展,引什么项目?谁来干?怎么管?一连串的问题需要解答。问计群众吧:有人主张养牛、养鸡,有人主张种植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群众想问题多凭直觉和经验,较少考虑经济规律和市场前景。要找到全村整体脱贫的最佳方案,必须找准群众意愿和扶贫规律之间的平衡点。树莓项目的成功种植、食用菌养殖项目的成功实施反复证明,必须立足本村实际,深入调查、反复比较、尊重群众意见,才能赢得支持,找对方向。求真务实促发展。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驻村扶贫尤其如此。工作中,我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加强手机信号、扶持群众创业、为贫困生申请助学金……点滴小事,聚沙成塔,一步步打开了工作局面。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参与下,扶贫工作慢慢有了起色,如今已呈现出“四轮驱动”的生动局面:农业种植添新宠,在全省率先引进树莓项目,发展示范种植基地30多亩,全县推广500多亩,仅此一项全村年可增收30多万元;大棚经济显成效,食用菌全年销售收入4 万多元,今年又扩大了生产规模,还试种了大棚果蔬;乡村旅游巧开局,成功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下一步将在上级扶持下重金打造集树莓采摘、休闲垂钓、有机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一条龙,让群众足不出户挣到钱;务工开辟新渠道,同北京多家保安公司建立固定合作关系,长期定向接收和顺务工人员,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3 万多元。讲求实效惠百姓。扶贫,说到底是帮穷人致富。作为第一书记,找资金、上项目必须最大限度地让贫困群众得实惠,倘若让少数人得利甚至个别人谋取了私利,就使扶贫变了味,法纪不容、天理不容。村里有工程项目、有偿劳务,全部让贫困群众参与施工、管理,发展树莓基地、食用菌养殖等项目使用扶贫资金,收益全部归村民和集体,避免社会资金与群众争利。有了收益,合理确定分配比例,既尊重群众意愿又要考虑长远发展,防止群众坐吃山空,也不为群众画饼充饥,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两年来,不但群众收入有了增加,村里也新建了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购置了公用农机,搞起了乡村旅游,留守老人儿童有了文化娱乐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正在悄然变化。(作者系全国总工会驻山西和顺县青杨树村第一书记)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