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实时报-正文
三位一线工人代表的话题
//www.workercn.cn2015-03-07 08:32:3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三位一线工人代表走到一起,会聊些什么?

  今天晚上,早已相熟的全国人大代表许振超、李斌和王钦峰聚到了一起。一个多小时,三位从一线工人成长起来的人大代表话题始终围绕着技工、技术和中国工业制造。

  说起中国制造的话题,许振超感受很深。“我们港口吊装用的钢丝绳,主要靠进口。本来有一家国内企业制造的还可以,但那批老工人退休后,就不行了。”

  “是不是咱的材料不行?”有人问。

  上海电气首席技师李斌接过话头:“瑞士产的军刀,就是从宝钢进的材料。但同样材料,国内的企业就制造不出来那个刀具。这其中,也有工艺问题。”

  李斌还以自己1978年到1980年在企业技校学习的过程,对比如今技校培养技工出现的产学脱钩状况:“过去,我们都是在学校学习一周,来讲课的都是厂里的8级工;再到工厂实习一周,师傅上夜班就跟着上夜班,就是这样学出来的。”

  这种产学结合的技工学校,李斌在国外参观时也见过。“你要不走进去,绝对想不到是个学校,看着就是一间工厂。”他感慨国外在工业制造上,扎实培养技工的专业态度。

  王钦峰代表是来自山东豪迈机械公司的技工,他所在的企业曾经与技校合作办过豪迈班。

  “效果不好。学的人觉得,反正毕业后就去豪迈上班了,没有学的动力;教的人也一样,学生不愁出路,也没有好好教的动力。”

  事实上,很多企业在与技术院校进行产学结合的合作中,动力不足。这一方面缘于合作机制上的不畅,另一方面也来自政策的不到位。实习生到企业学习,占用企业人力、时间,更大的是材料的浪费,而真培养出了成熟技工,还未必会到企业来。“这种情况下,企业凭什么付出?”王钦峰说。

  在三位一线工人代表眼中,“德国制造”在产、学方面的种种做法,都值得借鉴。“教材也是一个问题,我们企业就派了两位老师去德国专门学习。”王钦峰说。

  听到这儿,有人提出要多组织技术人才出国去走走看看,三位一线工人代表均表示赞同。

  “观念不变,我看简单学也不行。”许振超认真听了李斌和王钦峰的讨论后说,“职业教育看上去很受重视,好几个部门在管,但最后都没管好。”

  许振超说的观念,还包括个人层面上的:“人心都浮躁了,不愿意好好当工人,这也是个事儿。”

  当全国人大代表8年,许振超的角色代言人意识非常明确,围绕着工人每年都有相关建议。

  李斌代表今年带来的建议是加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工人和农民的名额,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全民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需要基层一线的力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大家的创新积极性。”

  夜色渐浓,从技工到职业教育再到工业4.0时代,三位一线工人代表的讨论还在继续……

  (中工网北京3月6日电)(中工网记者 李瑾)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