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工会新闻-正文
上海工人文化宫:回归“工人的学校和乐园”(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8-14 07:34:0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日益多元化的时代,上海工人文化宫以“公益乐学”吸引年轻一代职工亲近文化宫、走进文化宫——

回归“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中工网记者 钱培坚 中工网通讯员 张凡

  油画体验

  插花课堂

  走近中国艺术史

  芭蕾舞练习

  傍晚6时许,正是各行业职工们的下班时间。位于“零公里地标”人民广场一带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大门却是“只进不出”。络绎不绝的“访客们”有的背着琴盒,有的拎着装有道具的袋子,有的已换上一身运动装扮……连日来的高温,改变了许多人的作息习惯,却依然没有阻挡他们每晚准时汇聚于此的脚步,原因只有一个——“公益乐学”。

  在全市工人文化宫、大型企业、街镇群团服务站等已开设的20家教学点,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从首期44分钟抢完464个名额,到第二期6分钟抢完628个名额,再到今年最新一期3分33秒抢完620个名额。”青浦区工人文化宫主任李黎说,自文化宫回归公益性以来,依据群团改革的思路推出的“公益乐学”,重现了作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的荣光。

  收复“失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创办于1950年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简称“市宫”)也从“全额拨款”,逐步转变成“自负盈亏”的文化产业单位。“工人”的味道几乎没有了,“文化”的味道也淡薄了,与原来提供的低价甚至免费的活动形成鲜明对比;图书馆、文艺创作中心、围棋教室等文化活动场地仅占总面积的45%。大部面积不得不场地出租,维持生计,取而代之的是咖啡屋、旅行社、羽绒服装博览会……“工人文化宫怎么了”、“文化宫到底向何处去”成为许多职工痛心的追问。

  在重新确立了文化宫公益性的地位后,上海市文化宫的首项工作就是全力收复“失地”,清退了所有经营性项目。

  然而,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吸引年轻人亲近文化宫、走进文化宫,又成为摆在每个“市宫”人面前的课题。

  “以往我们组织的职工文化活动,常常是以单位为对象的‘拍脑袋决策’,提供的是‘大水漫灌’式粗放服务。这种‘要职工参加’的方式,由于忽视了职工群体需求差异性,职工们并不‘感冒’。”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主任侯伟康介绍说。

  经过前期调研,上海市宫培训部发现周围有几十幢高级写字楼,近20万白领青年,这些青年工作压力大、节奏快、文化需求旺盛。于是,上海市宫改变既有工作方式方法,在午休、下班等“碎片时间”,向青年职工提供免费文体培训,活动发布和受众组织则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把免费课程直送职工手中。

  于是,“公益乐学”项目由此应运而生。经过3年的发展和完善,“公益乐学”现有课程绝大部分完成核定教学时间为6小时的现场版和一个半小时的企业版。形成了服务于个人的现场版、专注于基层企事业单位和工会组织送教上门的企业版、倡导“讲座+多媒体或表演”,追随于优质公益培训资源的流动课堂。目前已开设出茶艺、摄影、沙画、MTV舞蹈、肚皮舞、上海话、美妆、瑜伽等60门课程。

  “公益乐学项目正视职工群体需求差异性、注重分类指导、提倡精准服务。变以发文件等传统宣传方式为使用新媒体,引导职工自主报名,实现了由‘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转变。”侯伟康说。

1 2 共2页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