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七十年 砥砺前行写春秋-工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工会

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全国委员会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栉风沐雨七十年 砥砺前行写春秋

——新中国农垦产业职工队伍建设70年

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
2019-09-02 14:45:34

  农垦是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下,为承担国家使命、保障粮食安全、支援全国建设,在丛林山区、湖滨滩涂、穷乡僻壤大规模开垦建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济社会组织。从亘古荒原到鱼米之乡,从单一的农林牧副渔到农工商企一体化,从小垦区小社会,到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大集团,如今的农垦已经成长为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全国经济社会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代一代的农垦人,用汗水和热血演绎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伟大农垦精神。

  忆征程——热血丰碑成就辉煌

  艰苦拓荒不平路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如今的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陕北民歌,传唱的正是中国农垦事业的“第一犁”。1939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战事紧急,物资匮乏。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经济封锁,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高歌猛进南泥湾。几年间,荒无人烟之地变成了“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丰饶粮仓,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场——光华农场由此建立,新中国的农垦事业从这里开始起步。

  1949年底,毛泽东主席签署《军委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军队在和平时期,有计划地参加农业工作和工业生产。在党中央的决策和号召下,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屯垦开荒工作。在新疆,11万人民解放军在天山南北开垦生产,实现粮食全部自给,在东北,建立了一批军垦农场,办起了商业、邮电、教育、政法、边防事业,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在华南,成立了垦殖局,开荒植胶,建立起了中国自己的橡胶基地。在沿海、沿江、滨湖、荒山、荒漠地区也相继开荒建立起了国营农场。数百万垦殖大军,挺进莽莽丛林和亘古荒原,白手起家,掀起了全国农垦历史的壮丽一页。1957年,全国建有国营农场804个,职工44万人,工农业总产值6.7亿元。

  改革风雨更兼程

  “文革”期间,各垦区国营农场共接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290 多万人。虽然职工人数急剧增加,超过了国营农场的安置能力和生产规模的容纳程度,但广大知识青年的到来对提高农场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起到很大作用。十年间,全国农垦系统共开垦荒地1967万亩,新建农场300余个,农垦事业在总体上仍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农垦系统陆续对经济管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农垦也在一次次的改革中壮大起来。改革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978年-1991年)

  1978年3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农垦总局,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健全了农垦管理机构。197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农垦总局的基础上恢复农垦部。1981年恢复了新疆垦区的兵团体制。农垦系统陆续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如实行财务包干制度,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推行推进场(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规范了国家与农垦企业的分配关系,调动企业、职工及家庭各方面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大锅饭”问题,为下一步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创造了条件。实行财务包干当年,全国农垦就从上年亏损9000多万元转为盈利3.9亿元,并实现了长时间连续盈利。

  (1992年-2001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为农垦改革进一步指明方向。1992年,全国农垦开始推进垦区管理体制改革,从行政管理向集团化、公司化过渡。在垦区内部建立了养老保险系统统筹等新的保险制度。 到2001年,共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企业集团的方向进行了改革,全国有20%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这一阶段的改革进一步优化了经营管理,但是长期困扰农垦企业的政企不分、产权关系不清、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垦区计划经济的观念没有转变,再加上确立市场经济后激烈竞争的冲击、农产品价格的低迷、过重的社会职能负担、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等原因,全国农垦从1997年起进入长达5年的亏损徘徊期,到2001年累计亏损达110多亿元。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央和地方积极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各垦区也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对垦区深化改革发展给予支持,以改革的精神解决体制机制、经营方式、 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

  (2002年-2012年) 

  2002年,全国农垦结束了连续亏损的困难局面,进入全面建设农垦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央对“三农”工作也不断强化,连续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按照“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成为农垦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分离农垦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进行税费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农垦职工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及最低生活保障、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逐渐纳入社会统筹,实现社会化管理。

  (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空前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加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农垦全面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鼓励垦区根据实际进行差别化探索。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考察调研,对农垦定位、发展战略、深化改革、粮食生产、绿色发展、农业科技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农垦事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展望新时代,农垦将着力打造农业供结侧结构性改革新样本。在加快“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进程中,唱响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打造现代化的农垦企业集团。

  展望新时代,农垦将着力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样本。

  加快推进垦区新型城镇化,远离中心城镇的国有农场要逐步发展成为功能设施齐全、公共服务配套的新型小城镇。

  展望新时代,农垦将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本。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积极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培植创建绿色生态品牌,全面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加快推进以规划统筹为先导、特色产业为支撑、农工富裕为基础、生态友好为特色、垦区文明为根本的和谐秀美垦区建设。

  锦绣图——农垦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在东北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千里沃野,稻花金黄;在西北边疆,天山南北,良田纵横,瓜果飘香;在南海明珠海南岛上,孕育着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林……几代农垦人从零起步,艰苦创业,屯垦戍边,保家卫国,成就了祖国辽阔大地上的丰饶富美。

  70年不懈奋斗,如今的农垦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在科研创新、示范推广、高效农业、规模农业、休闲观光等发展上迈出了新的步伐,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职工住房、生产、生活、养老、医疗等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

  2018年,全国农垦系统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8181.62亿元,是1957年的1220多倍,人均生产总值56208元,是1957年的38倍。 

  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作用凸显

  目前,农垦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6%,远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95%以上,良种奶牛群占全国的5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7.9%,比全国农村高出30多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农垦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率先发展绿色食品、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并建成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

  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日趋完善

  农垦系统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的“龙型”经济链,培育了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规模大、水平高、实力强,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如广东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完达山乳业集团、江苏美尔姿集团等;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名牌产品,如光明牌牛奶、三元牛奶、农工商大米等;涉及的主导产业有:以粮棉油为主要原料的食品、饲料、纺织加工业,以甘蔗、甜菜为主要原料的制糖加工业,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的鲜奶及奶制品加工业,以剑麻种植加工为主的剑麻产业,以良种繁育、加工为主的良种业,以及林果茶、蔬菜、花卉等产业。这些大型产业链带动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甚至延伸到周边农村,使周边农村也成为其产业链上的一环,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屯垦戍边功不可没

  70年的开发建设,农垦系统在新疆、内蒙古、黑 龙江、云南、广西等边疆省区陆续建起了 475个国有农场,垦区人口发展到 500多万人,形成了一条巩固的边防农场带。农垦职工扎根边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协助边防战士,为维护领土完整、边境稳定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70年来,农垦系统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上千个国有农场,在长期的开发建设中,与各民族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从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帮助、支援少数民族,为增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垦系统还先后安置了100多万复员转业官兵和数百万城乡知青、移民、归侨难侨等各类人员,在国家历次集中安置就业过程中起到了骨干作用,为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2 共2页

来源:中工网——《中国工运》
编辑:赵记兰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