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职工园地-正文
为务工人员搭建“第二个家”——探访上海长兴镇群团综合服务站
//www.workercn.cn2017-03-24 07:32:08来源: 劳动报
分享到: 更多

为务工人员搭建“第二个家”
——探访长兴镇群团综合服务站

  长兴岛上有近8万名外来务工者,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上海,打拼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们工作之余有什么需求?又有着怎样的烦恼?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走进由崇明区总工会设立的崇明区综合群团服务站(长兴点),一探究竟。

  精准定位务工人员需求

  走进长兴镇群团综合服务站,敞亮的大厅,完备的设施映入眼帘。在大厅的右边,4名身着红色马甲的工会工作者笑脸相迎,让人倍感温馨。刚开门不久,许多务工人员就来到站内,有的看书,有的量血压。“他们都是一会儿赶着去附近船厂上班的工人。自从在这儿建了服务站后,每天都习惯来待一会儿。”服务站常务副站长曹叙红说。

  由于在镇上工作的务工者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习惯、爱好都不同,如何吸引他们进站成了建站后的一大难题。为此服务站分发了近千张务工人员需求调查表,了解有关他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调查结果,她又主动联系上了镇内的社会团体资源,为务工人员举办了数次公益演出、亲子活动、徒步行等,用这种供需对应的方式让他们知道工会,了解服务站。

  活动中,很多务工人员都希望能在长兴镇有个“家”。因此,在崇明区总工会的指导下,服务站内专门为农民工设立了一条散户入会的绿色通道。同时,还成立了长兴镇务工人员综合分工会,将镇上的务工人员吸纳进工会组织中。

  争议调处中体现工会作为

  “陈总您好!对,我们本周会举行班组长培训。您公司有人要报名吗?好的,我帮您留着!”采访间,曹叙红接到了一个来自企业老板的电话。说起这名企业老板,她表示自己与他其实是“不打不相识”。

  “我们服务站除了服务职能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服务内容,就是法律援助。”曹叙红说,他自己就常常为困难职工解决“急难愁”。去年,一名曾受工伤的农民工来到前台咨询处,讲述了他与公司之间的矛盾。“他两年前在工作中断了几根肋骨,当时被认定为工伤十级。公司虽然给他交了医药费,但却没给他任何的后续赔付。而且在此之前,公司也从未给他缴过社保。所以这名农民工的经济情况十分糟糕。”在接到这位农民工的咨询后,曹叙红马上拨通企业电话,在几次与企业沟通后,对方表示愿意进行面对面调解。调解时,曹叙红与服务站特聘的专业律师通过法理结合、柔中带刚的调解,最终为职工争取到3万元赔付金。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打住。“在调解中,我发现很多企业对于相关的法律条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调解结束后我也邀请他们来参加站里举办的义务法律讲座。”一来二去,曹叙红与这些岛上的企业渐渐熟络,企业内的务工者们也逐渐成了这里常来常往的对象。

  让服务站成为“第二个家”

  在服务站左边几间不起眼的会议室内,一扇门紧紧地关着。曹叙红神秘地表示,这里是服务站内的“秘密基地”。好奇之下,记者打开了门,房间内有着一张桌子、一个衣橱,一个上下铺,还有两个行李箱。“我们几名工作者平时就住在这里。”服务站内的工作者小朱告诉记者,为了能够迎合务工人员的“生物钟”,让务工人员在工作之余也能有个休闲活动的场所,服务站特地延长了工作时间,每周六的上午9点至下午4点都对他们进行开放。如此一来,站内工作者们牺牲了每周回崇明与家人团聚的日子,选择留在长兴镇上为务工人员服务。

  在他们眼中,如今这个服务站早已成为了他们第二个家,站内一起工作的伙伴以及常来常往的务工人员,都成了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用他们的话来说:“为‘家里人’提供服务、解决问题,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