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职工园地-正文
去产能,部分武钢职工即将开启“城”外生活
//www.workercn.cn2016-04-05 07:43:0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去产能,让部分武钢职工提前告别“钢城”里的职业生涯,带着曾经的骄傲,走出生于斯长于斯的“钢城”——
三工调查:他们,即将开启“城”外生活

中工网记者 张翀 中工网通讯员 吴志武

  3月19日,湖北省武汉市,武钢体育公园,2016年普惠服务进企业暨助推武钢转型大型招聘会启动。大量前武钢职工在招聘会上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部分求职者仍穿着武钢工作服。冬冬 摄/视觉中国

  数十年来,武汉青山区有一个习惯被称为“城”的地方,坐落于此的中国钢铁业巨头之一——武钢,让“钢城”成为这里的代名词。

  曾经,身着工服,行走十里“钢城”的武钢人是让“城”外的武汉人羡慕的身份。

  然而,追随着父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武钢人,如今却无法如同父辈一样在这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提前告别“钢城”里的职业生涯,带着武钢人的骄傲在“钢城”外开始新的人生。

  巨变:职业生涯的戛然转折

  实际上,早在武钢要进行人员优化调整的传言传遍“钢城”的时候,张芳红就有所耳闻。

  当2015年9月,武钢集团子公司武钢重工的45名职工转岗到武汉化学工业区担任协警时,张芳红和家人以及同事都预感到,传言可能成真。

  不过,那时他们依然在想,企业的难关可能很快就会过去,这批转岗职工很快就能回归企业,他们还是可以如同父辈一样,安稳地从武钢退休。

  然而,事与愿违。

  2015年12月,跟随首批优化调整的武钢人队伍,1968年出生的张芳红也“回家”了。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公开表示,武钢未来仅3万人可以继续吃钢铁饭。

  接到正式通知的时候,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张芳红的心里依然不是滋味。当年20岁出头就进厂工作的她,是第二代武钢人,“从出生就没离开过‘钢城’,一直以为会踏着父辈的足迹走完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想到,50岁都没干到就‘回家’了”。张芳红的内心充斥着种种自己也说不清的情感,她觉得“在家里闲得发慌”。

  3月19日,当武汉市总工会联合市人社局、武钢工会、武钢人力资源部组织定制招聘会时,一直有制作糕点爱好的张芳红立刻在烘焙班报了名。此后的培训,她每天都要横穿整个江城,搭乘地铁经过10余个站点,甚至还要穿越长江,才能从居住的“钢城”来到培训学校所在地汉阳。然而张芳红一如从前上班时一样按时起床出门,准时出现在课堂上,“这是在武钢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不存在辛苦不辛苦的。”她平静地说。

  3月30日,张芳红和一起学习的姐妹们出现在地处关山的一家企业,这里为武钢烘培班的学员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原定13人的双向交流会实际来了15人。

  “还是想找份事做。”和张芳红一起在烘焙班学习的刘文菁比张芳红小一岁,今年2月被优化离岗,在她看来,“吃苦耐劳”是这一代武钢人的共同特质。

  这一点,也广泛地体现在3月19日参加定制招聘会的武钢职工身上,在用人单位面前,这些“4050”老师傅们最常用的语汇就是,“我们有经验,不怕吃苦”。

  “我们企业在东西湖,距离青山有点远。”武汉市锦一塑料机械公司对45岁的女电工李师傅实话实说,李师傅斩钉截铁地表示,“不怕,一定能克服困难。”

  40岁的女工张师傅在每家单位的招聘人员面前都是一脸微笑,“我有经验和阅历,比年轻人能吃苦。”

  正是他们有这样的工作态度和人生信念,从而深得用人单位青睐。数据显示,截至3月22日,已有3500余人与用工单位达成就业意向。不仅如此,武钢人员结构优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湖北省外的企业也向这些职工伸出橄榄枝,目前已知最远的意向企业来自新疆。

1 2 3 共3页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