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深度报道-正文
劳模进课堂,是引领更应成风尚
//www.workercn.cn2018-06-20 15:31:10来源: 中工网——《中国工人》
分享到: 更多

劳模进课堂,是引领更应成风尚

闻效仪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亿万职工群众中的杰出代表。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所有劳动模范、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信中提到,“你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如今又在读书深造,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

  劳模教育是弘扬劳模精神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说过,“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过去,劳模大多都是“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劳动者,这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工厂制度以及工作特点是相匹配的。而在市场经济运行多年后,劳动职业类型日益多元化,国家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劳动价值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则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重要元素。

  在高校举办劳模本科教育,不仅只是为劳模提供“充电”机会,也是新时期劳模精神引领的要求。这些主要在生产一线的全国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个人在取得重大荣誉后,依然选择来学校继续学习知识、提升素质、拓宽视野,以实际行动来诠释劳模精神的新内涵。经过4年在校期间的培养和系统学习,劳模本科班学员从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业务知识水平、领导管理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也正在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新方法,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开创新天地,取得新成绩,实现人生华丽转身。他们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中坚,成为带头践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楷模榜样。

  在高校举办劳模本科教育,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受社会风气影响,不少大学生群体也存在好逸恶劳、追求享乐、缺乏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现象。而劳模班的学员都是“大国工匠”,各个“身怀绝技”,在职业技能上技术精到、技艺过硬,在职业素养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职业理念上敬业守信、责任担当,他们的匠人操守和品格风范是对广大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和钻研精神教育最生动、最感人、最鲜活的教材,有着无可比拟的亲和力、影响力、感召力。高校也搭建各类平台,让劳模学员进课堂,与大学生交朋友,在校园里培养尊重劳动、崇尚精益求精、追求劳模精神的新风尚。

  在高校举办劳模本科教育,也将大大促进劳模理论研究。如何把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特征,更好地发挥劳模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研究新的科技革命条件下,劳动和劳动精神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这些都是新时期劳模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成立了全国首个“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研究所,就是推动劳模理论研究的重大举措。

  劳模本科教育更是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精神的现实样板。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