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职工话题-正文
2017:热词更迭下的青年们
//www.workercn.cn2017-12-17 07:56:5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秃顶青年”“油腻大叔”“佛系”,一个个热词背后的调侃,更多是纾解生活压力的一个出口,现实中他们依然乐观而坚韧——

  近日,“佛系”一词火了。

  这是继“秃顶青年”无休止地进行“发际线保卫战”“油腻大叔”捧起“保温杯”痛饮枸杞茶之后,青年群体表达自身焦虑情绪,调侃自身生活状态的另一种修辞。所谓“佛系”,和宗教无关,是一种“看淡一切、怎么样都行”的生活状态。

  2017年接近尾声,大批80后、90后即将或已经迈入而立之年,即将过去的一年他们中的很多人,面临着一系列相似的现实挑战:婚恋的压力、初为人父母的不适、赡养患病父辈的焦虑,买房的压力、工作晋升的压力……

  而这一个个相继走红的、看似调侃的热词,背后无不折射着当下多数年轻人的现实困境和精神状态。就业、婚恋、房产、教育、医疗种种,面对人生相似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答。当下,在社交媒体上如此“丧”的青年群体,现实中又是怎样的呢?记者采访多名青年,借此了解并还原他们的真实状态。

  热词背后的调侃,是纾解生活压力的一个出口,现实中他们依然乐观而坚韧。

  “勇敢面对人生的难”

  2017年,30岁出头的马晓宁结束了北京的生活,回到安徽老家。8月,他60岁的父亲突发脑溢血,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留下了身体偏瘫、说话不流利等后遗症,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不久之后,马晓宁便辞职,回家同母亲一起照顾父亲。

  2013年硕士毕业以来,马晓宁留在了北京,从事工业设计。4年多来,通过一步步的努力,已经在公司做到了管理岗位,收入比最初翻了一倍多。“可是我爸病了,我妈年纪也大了,一个人照顾他力不从心”,尽管心有不甘,但他毅然放弃了三年来在北京各种资源的积累。“回到老家,重新开始。”

  从头再来谈何容易。回家之初,马晓宁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迷茫。

  “那应该是最艰难的时期,生活重心发生了变化,想想之前为了理想在首都打拼,再到突然变成一个专职‘孝子’,感觉一眼看到了将来,人生没了奔头儿。”他的一切母亲都看在眼里,变成了对他前途的担忧,几次逼他重新找工作。母亲对他说,帮她分担一些就行了,不能因为爸爸的事情毁了前途。

  生活的变故,让他不得不同北京的打拼生活告别,回到老家后内心的困顿,又开始让他痛定思痛。

  两个月后,马晓宁在当地重新找到了一份工作,收入远不及在北京多,面对落差,他这样与自己和解。

  “当地物价没有北京高,生活成本比较低,同时还能补贴家用,我的职业生涯也总算没有中断。”马晓宁说,照顾患病的父亲,是他作为儿子应尽的责任,没得商量。“我从来都没有埋怨过父亲,甚至没有埋怨过命运。相反,这段经历恰恰告诫我,要珍惜那些一帆风顺的日子,勇敢面对人生的难。”

  一番波折,工作终于在老家慢慢生根,他也打算开始新的生活。不久前,他在老家认识了一名女孩,二人开始交往。“我老大不小了,父亲身体也不好,希望早点让他看到我成家立业!”面对这一年的变化,现在淡定了许多,尽管也曾挣扎和痛苦,不管自己算不算真正的“佛系青年”,他说,可以随遇而安,但不会放弃努力、认真地生活。

  再次远行

  几天前,29岁的于鑫和交往半年多的女友分手了,心情很“丧”。

  2011年毕业以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他,工作换了又换,先后辗转天津、北京、上海等,跑遍了一线城市。刚毕业时,于鑫很爱“捯饬捯饬”,是朋友眼中出了名的“型男”,2017年,他开始掉头发,如今头发凌乱、满脸油腻,胡子拉碴。“工作这么忙,都没有闲心在乎这些。”他说,“秃顶青年”“油腻大叔”,自己都沾边。

  吉林老家的父母不理解他,认为他不务正业。老家相亲介绍的对象,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分道扬镳。“我没有房产,没有传说中体制内稳定的工作,开的车是贷款买的。”于鑫不是没有尝试过改变。2017年初,他曾经回到老家工作过一段时间,也积极参加了好几次父母安排的相亲。“许多观念和老家人格格不入,往往是一拍即散”,于鑫说,相亲的女孩最在乎的是稳定,往往会问他“还会去外地工作吗?”于鑫不想撒谎,点头表示会的,对方便不愿继续交往。

  他深深地感受到,地方城镇与大城市之间这种观念的反差如同沟壑,而他自己的生活就夹在了这种沟壑中。

  “工作方面,操作设备和系统比较陈旧,技术跟不上”,在家乡工作了两个多月后,他决定再次远行。“不管油腻不油腻,反正我觉得,趁着还算年轻,还得折腾。”

  “还是选择相信”

  12月13日深夜,在杭州的张双宁终于忙完一天的工作。他在一家国有银行地方分行从事办公室行政工作,不久前被单位告知,2018年2月份要被借调派往波兰华沙工作一年,来杭州是在接受出国前的相关培训。

  2015年结婚,张双宁妻子是单位的同事。“两年了,不敢要孩子!”谈到两人的规划,他说,已经是将近30岁的人,有一种这个年龄特有的紧迫感,“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看不到未来的发展空间,不能确定是否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

  张双宁坦言,办公室行政工作繁琐、单调,而且参与银行核心业务的机会较少,他对将来晋升的空间和机会没有信心。近年来,由于当地放贷政策收紧,银行只能靠办理业务和销售一些理财产品维持日常开支,他的收入有所下降。“现在每个月只有四五千元,还要还3000元的房贷。”张双宁说,工作5年来,他在晋升机会和工作收入上的实际状况均比预期差,“眼看奔三的人了,打心里着急!”

  不过,2017年,生活还是给了张双宁很大的转机。

  “我妻子是河北安新县人,雄安新区的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让我们很兴奋!”加上不久前得到了国外工作的机会,让他对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充满了期待。谈到未来,他说,“这个年纪,压力不可避免,还是选择相信日子会一天天更好,希望将来回国后,会是另一番景象!”

  一种对生活的焦虑与抗争

  王 瑜

  无论是前一段时间流传的“中年油腻男”,还是最近兴起的“佛系青年”,这些带有调侃味道的称谓背后,都饱含有某种难以化解的焦虑。这是时代作用于青年群体产生的集体焦虑。可以看到他们的现实境遇:工作的焦虑,婚姻与家庭生活的焦虑,赡养父母的焦虑以及生养孩子的焦虑等等。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统而言之,可以概括为身份和年龄的焦虑。换言之,当你身处而立之年,事业新近起步或者刚刚步入婚姻抑或初为父母,与之前处于求学或刚踏入社会相比,这时面临着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和现实压力。于是,在应对和适应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不适与焦虑。这是一种与年龄和身份相伴随的正常情绪反应。

  而这些与年龄和身份直接相关的焦虑或许只是显性的挑战,从更深层面来看,这些焦虑都或多或少与社会转型期带给每个人的压力有关。

  对此,仅从上述报道中即可管窥一二。比如其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北上广等超一线城市生活的压力,欠发达地区生活和看病的负担;以及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的社会中,职业稳定和“多金”在相亲乃至婚姻市场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还能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的建立对于普通百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将个体片段放到更加宏观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则似乎还能品出一点更为深刻的况味。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在给普通人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与心灵带来一定冲击和压力。简言之,这正是中国处于经济社会深刻转型过程中,与希望和改善相伴随的阵痛与纠结。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社会成长和成熟必须历经的磨练与考验。

  社会如此,每个人和家庭亦是如此。

  套用台湾音乐人李宗盛的一首流行金曲的歌词,那就是“人总要学着慢慢长大”。从青涩懵懂转向痛并坚守,再到日渐从容,成长的过程从来不像“童话般的美丽”,而是充斥焦虑与迷茫,需要付出代价,承担应尽的责任。

  至于“佛系青年”话题,与其说这是年轻人应对成长挑战,缓解内心焦虑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不如说这是面对现实压力,青年人的“另类”抗争。他们面对外界的环境和周遭的变化带来的压力与冲击,选择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应对,藉此达到某种内心的平衡。

  这种抗争也是和解。换言之,焦虑之下,调侃与自嘲间,相似的人们达成了一种群体的认同。每个人都在积极调试自我,希望能够实现与他人,与社会及与自我和解。这种和解,实质是个人与世界对话时,对生命尊严和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与界定。

  只要一切皆在道德与法律框架内行事,就无关对错,理应获得应有的包容。(中工网记者 杨学义)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