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职工话题-正文
让职称为真才实学“忠实代言”
//www.workercn.cn2016-12-09 08:11:33来源: 劳动报
分享到: 更多

  临近年末,有关调薪、年终奖、晋升的话题又成为职场人的关注热点。而对于一部分职工来说,多个省市在近期相继推出的职称评审新政则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大利好。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拘一格”进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同时,更趋灵活性的职称评审新规又当如何保证其严格及公平,也同样在职工中引发了广泛讨论。

  职称制度改革意见出炉外语、论文等“解绑”成趋势

  随着《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炉,近期多个省市也纷纷推出了关于职称评审的新政。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降低外语及计算机水平与职称的关联度、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等成为职称制度改革的明确方向。其中,如江苏省已明确规定2017年起职称评定取消外语计算机门槛;北京市人社局也宣布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将不再作为职称评审必备条件;甘肃省也出台相关文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并可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破格晋升职称和职业资格等级。此外,广东、河南、山东等省市也都推出了类似政策。

  事实上,上海市早在今年9月19日印发的“人才新政30条”中已明确,外语和计算机不作为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可由用人主体自主确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目前正围绕下放职称评审权、完善分类评价、突出业绩能力贡献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有关职称制度改革等实施办法预计将在明年一季度陆续出台。

  破除僵化标准,以实际能力和贡献论英雄不仅是惠及广大职工的好事,也是职称改革的必然趋势。有评论者指出,“职称之疾”在教育、医疗行业表现得更加明显,医生的水平是以治病救人为标准,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而不是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在写论文、搞关系上。

  对此,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的中学教师王女士表示十分赞同:“记得以前评职称的时候,因为论文投不出去、发不出来急得团团转,表格多得要熬通宵才能填完,可以说在这一件事上耗费了大量精力,透支了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职称评审的本意是真实评估人才的能力、帮助人才成长激励政策,但在现实中越来越流于形式,甚至不乏弄虚作假钻空子的人。而现在的改革趋势就是去功利化,回归职称评审的本意。”

  拆掉“硬门槛”或滋生新漏洞?

  职工:多样化评价方式更尊重人才

  此前,著名作家铁流为评副高职称,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连考12年未通过的消息曾在社会上引发广泛讨论,叫停外语、计算机职称考试的呼声一路升高。

  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在职称名额尚属“稀缺资源”的情况下,设置相对公平、可量化的硬性指标也有其合理性。而此番多省市将外语、计算机职称考试及论文数量与职称评审解绑,也令一些职工担心,这是否意味着评职称门槛的降低,由此是否会带来新的公平性问题?

  “克服硬性规定是好,某些程度上会减少论文等弄虚作假的行为。但是这样会使更大一批人有资格有机会参与竞选,是否会助长腐败的滋生。”对于“松绑后”的职称评审新政,网友“大12别刷微博”提出了自己的疑虑:撤去了统一“门槛”后,在竞争者人数更多、业务水平更相近的情况下,职称名额花落谁家恐怕更依赖于某些主观因素。

  职称评审制度,难道注定陷于众口难调的困境?对此,沪上一位医务工作者认为,在职称评审制度中设置某些客观性的评价标准并没有错,其“硬伤”在于把一个标准加在所有人身上。他告诉记者:“我和许多同事都是同时兼顾着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要为这样的人才群体制定一个公平有效的评价机制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更何况还应把职业道德等因素也纳入考虑,所以‘一刀切’显然是不科学的。其实我也关注过国外的一些职称评审机制,虽然做不到完美,但其多样化的评价模式更容易发掘不同人才的长处,也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我认为这也是进行职称改革的方向。”

  职称改革难一蹴而就专家:警惕主观性因素过多介入

  “无论如何,职称改革迈出了扎实的一步,这个过程中可能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在实践中完善。但它的出发点和目标必须肯定,那就是挤掉水分,让真才实学成为职称的第一匹配项,这也是让职称返璞归真。”

  如网友“悠然南山”所言,此番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指向明确,即探索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让职称更紧密地跟真才实学匹配,切实起到激励人才的作用。还有媒体指出,职称改革,是一个回归常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再平衡的过程。而能否让真正有德行、有能力、有成绩的职工获得公允的评价与待遇,将是判断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目前,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已在部分企事业单位正式开展,并有所成效。在上海,已有部分高校的青年教师凭过硬的研究成果直接进入高级职称评选的绿色通道,分类考核评价制度等办法也在落实当中。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杨鹏飞对当前的改革方向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所谓职称,顾名思义是要以职务能力、业绩本身为评价依据,去除与之不相关的考察因素才是回到了评职称的初衷。”与此同时,他也指出,在提高单位自主权,破除统一“壁垒”的同时,更应警惕由此带来的主观性因素过多介入职称评审的问题。

  为此,杨鹏飞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何在破除职称评审中僵化标准的同时,找到体现公正性、合理性的替代办法,是当前进行职称改革必须要直面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参考,一是引入单位以外同行专家的评议;二是单位需建立对职工的工作业绩、能力、贡献等层面的评价办法;三是发挥具有权威性、信誉度高的行业组织作用。”(郭翼飞)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