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
//www.workercn.cn2013-11-01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作为著名的微波理论科学家,林为干被公认为我国微波学界的奠基人之一,贡献卓著。然而这句极为质朴的自我评价,却被他视为自己科学生涯中能够有所成就的唯一秘诀。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19年的中国军阀混战、动荡不安,林为干出生在广东省台山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父亲林本伟曾参加科举谋求仕途,后成为一名律师,他希望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能成为国家栋梁,于是分别给他们取名为栋、为梁、为干。

    受五四运动萌发的科学与民主观念之熏染,三兄弟先后成长为热血青年,心中播下报效祖国的火种。大哥林为栋投笔从戎,历经战火洗礼;二哥林为梁参加革命壮烈牺牲;作为家中幼子,林为干同样对积贫积弱的中国感到痛心疾首,但两位兄长鼓励他发奋读书,将来走科学救国之路。

    不负众望,数理化课程一向表现突出的林为干在初中、高中阶段各跳一级,16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1939年毕业时,抗日战火中的清华大学西迁昆明,他在那里拿到西南联大工学学士学位。

    在昆明安家生子,林为干白天担任当时交通部电政局的技术员,晚上回家则不忘读书自学,立志将来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转机出现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他考取交通部公费出国名额,得到赴美学习一年的机会。

    “我很刻苦用功,一学期下来,所有成绩都是优秀。”一年学习结束后,同伴们纷纷收拾行李准备回国,尽管林为干也很思念远在祖国的妻儿,但他感觉自己所学知识远远不够,决定留在美国自费攻读博士。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断了经济来源的林为干以各科全优的成绩进入世界顶尖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为了解决生活费用,他先后争取到助教和讲师资格,从此半工半读潜心研究。

    在美国师从电磁学家J.R.Whinnery教授,林为干开始了结缘一生的微波理论和技术研究。微波成为一门技术科学始于上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因军事需求得以飞速发展,林为干进入这个领域时,国际学界的研究方兴未艾,是当时的前沿学科。

    “在美国,我接触到了当时电磁场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快,林为干走进了该领域的前沿阵地。5年勤工俭学之后,他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关于一腔多模的微波滤波器理论》,并被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应用物理》的第一页,引起国际学界轰动。

    这篇论文,打破了之前国际微波学界认为一个圆柱谐振腔只有两个简并模可以利用的传统认识。一腔多模理论的提出成为重大突破,为此后几十年间通信卫星大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微波之父”

    拿到博士学位,离家六载的林为干归心似箭。他深知,微波技术对祖国的国防与社会生活建设意义重大,然而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却几乎是一片空白。

    听闻钱学森回国受阻并被软禁,林为干感到自己的专业极为敏感,于是暗自加快归国准备,并广泛联系在美留学生,鼓励大家一起为新中国作贡献。

    5个月后,林为干等11名中国留学生一同登上归国邮轮。船到香港,当地却以护照不对为由拒绝林为干等人上岸。他们向广东省发出紧急电报,几天后广东派船直接前往公海迎接,最终得以踏上祖国土地。

    受电磁学家冯秉铨之邀,林为干留在广州任教于岭南大学,同时在中山大学授课,不久成为岭南大学最年轻的电机系系主任,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电信人才。1957年,在组织安排下,林为干举家迁往成都,参与筹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并在这所高校奉献一生。

    彼时,中国的微波技术教育非常落后,林为干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主持创立无线电物理系和应用物理研究所,专门培养微波领域人才,为我国微波技术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一边教学一边科研,这贯穿于林为干一生的事业之中。1963年,他和助手钟祥礼在《物理学报》发表题为《传输线特性阻抗的一个新计算方法》的学术论文,将此前广泛使用的函数变换法和变分法相结合,大大简化了计算方法。

    这篇论文,一举确立了林为干在微波传输系统领域的重要地位。国际学者将林为干和钟祥礼创造的这一计算方法称为“林—钟方法”,与其他欧美科学家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林—钟方法”的计算公式最准确,也最便于计算和估值。

    同行评价,林为干在我国电磁场和微波理论研究和教学领域的贡献无人替代。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林为干作学术报告,尊称他为“中国微波之父”。

    “做一辈子的研究生”

    1989年,70岁的林为干从科研和教学一线退了下来,然而却未曾停下探索的脚步。1995年12月,林为干的学术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发表在美国《静电学》学报上,该文被认为攻克了一个百年难题。

    早在1892年麦克斯韦出版《电磁学(第三版)》以来,关于点电荷在介质球中能够形成多大镜像、位于何处的研究一直都是未解之谜。这一难题,被视为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揭开谜底成为一代代电磁学家的梦想。

    自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起的40多年间,林为干一直没有离开对此问题的探求。1995年的论文中,他通过旋转退化双极坐标系,发现了介质平面的双镜现象,由此终于找到了破解百年难题的“钥匙”。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微波学界为之欢呼。

    令人更加惊叹的是,林为干晚年的科研工作中,每一年都有重要论文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纪录一直延续到91岁高龄。

    笔耕不辍的林为干又回来了,那身影深深印刻在弟子们的脑海中。从教60多年,林为干培养出数百名硕士、80余名博士,他们均成为推动我国微波事业的骨干。

    在弟子们眼里,林为干平易可亲,对待科研却极为严格。“我自己很用功。学生们看在眼里,也不好意思不用功吧。”林为干的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做一辈子的研究生。”——这是一次开学典礼上,林为干对学子们的嘱咐和期许,此后成为他的一句名言在校园内广为流传。言传身教,这句话无疑也是他一生科研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