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工运摇篮”里的三个故事 - 工会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革命后人坚守朴素 百年老矿积极转型 创业者继承光荣传统

寻访“工运摇篮”里的三个故事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1-29 07:02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车辉 曹玥 卢翔

  百年沧桑,弹指一挥间。

  在中国工运史上,“工运摇篮”江西萍乡安源是必须要提及的重要地标,青年毛泽东手持油伞来到安源的巨幅油画,更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寻访这里的故事,令人感慨!

  “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在安源路矿(当时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工人纪念馆内,佝偻着背的工人雕像上方醒目地刻着这样几行字,这是百年前流传在安源工人中的歌谣,生动体现了当时工人的悲惨生活。

  忍无可忍的工人也曾自发组织过斗争,但缺少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最终失败。

  1921年秋,青年毛泽东的到来给工人们带来了希望。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支部,在安源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支部——中共安源支部,工人们筹建了自己的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1922年9月14日凌晨2时,喊着“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轰轰烈烈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工人们义无反顾、敢为人先。

历经百年,安源煤矿总平巷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煤。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曹玥 摄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资料征集研究室主任黄领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运动,安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

  安源山巍峨,萍水河悠长。中国工运的燎原之火历经百年,在安源这片土地上依旧生生不息,“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密码更是深刻在这片红色热土上。

  “先辈浴血奋战,晚辈不能坐享其成”

  历史长河奔腾不止,中国工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从安源煤矿走出了多位共和国的“工人将军”,他们的精神至今影响着后人。

  一扇木门、两封家书,是曾继华守护了半辈子的记忆。这位勤恳的农村妇女,是红色革命将领高自立的孙媳妇。

  年少时期的高自立曾是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中的一名店员,随后参与安源工人运动,成为骨干分子。此后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监察委员会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等职。

  解放后,身居要职的他患病,弥留之际,他让自己结发妻子杨竞成回乡当农民,并给身患残疾的女儿高馥英写了两封家书。“吾儿现已年过二十,不知已婚否?如未结婚,暂时可不结婚,我拟送你入学,求得一项专门技能,以便能在生活上自立……”

  高自立时常告诫亲人,生活上要自立自强,切莫给组织添麻烦。回乡后,杨竞成谢绝了当地政府让其带着女儿搬去南昌生活的邀请,并请人在自家木门上写下“发扬革命精神 争取更大光荣”。

  曾继华眼噙热泪告诉记者,高自立夫妇留下的家书与楹联给自己的婆婆高馥英许多鼓舞。因为腿部残疾,高馥英行动不便,可她拒绝了村里给的低保,依旧坚持所有的农活自己干。

  嫁到高家,曾有人告诉曾继华可以用先辈“革命烈士”的头衔换取政策优惠,回到家中她询问高馥英可否帮其向组织申请一份轻松的工作,婆婆却说:“我们和别人一样有手有脚,就要干一样的活。作为革命后代,绝不能给你爷爷抹黑。”

  高馥英去世后,生活的磨难接踵而来。高馥英的二儿子、曾继华的丈夫高跃萍患有肾病做了两次大手术,曾继华的独子外出务工落下单手残疾。曾继华扛起了全家重担,每天早上5时去县城卖菜维持生计。但无论多难,“自立自强,不能给爷爷抹黑”的信念始终在她心间。

  当地政府人员在寻访排查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十分震撼,没想到眼前这位卖菜的老人竟是革命后代,随之按照相关政策力所能及地给予照顾。

  在安源这片红色沃土上,走出了不少革命将领,如今还有许多革命后人生活在安源,过着朴素的生活。就像曾继华一样,开国少将熊飞将军的侄子熊立纯也在田间劳作,“先辈浴血奋战,晚辈不能坐享其成,自立自强才是对革命精神最好的传承”。

  百年老矿一线劳模闯新路

  上世纪20年代初,安源路矿工人最多时达1.3万多人。

  革命烽火岁月中,安源煤矿走出了十几位开国将军;如今,有着红色基因的安源煤矿更是远近闻名的“劳模摇篮”,这里先后走出了21位全国和省、市劳模,经历5代传承。张来清就是矿上的第4代劳模。

  2002年,张来清退伍来到安源煤矿成为一名矿工。脱下军装,换上工装,刚开始张来清非常不适应。“红色革命传统吸引我来到煤矿,可当看到矿工跪着挖煤,除了牙齿哪里都是黑色的时候,心里也曾打过退堂鼓。”随着对矿工工作理解的深入和师父的耐心指导,张来清渐渐在矿上扎了根。自2007年起,张来清连续10多年在全矿创造了劳动工效、出勤工时、工资收入、安全质量4个第一。

  2014年,矿上成立了以张来清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9位成员都是劳模和技术能手。在工作室的引领下,新技术、新理念被不断引入到矿上,有120多年建矿历史的安源煤矿首次实现了机械化采煤。

  张来清知道,工人不能只靠吃苦,还得读书学习。煤矿上逢五安全培训、逢九技术知识培训,并为矿工提供多种机会参加培训课程扩展知识面。“1922年1月,第一所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创立,传授工人文化知识、革命道理。提升工人科技文化水平,是我们安源煤矿的传统,也是安源煤矿的未来。”

  如今,再也不用跪着挖煤,但张来清也有新的担忧。“矿上年轻人越来越少,煤矿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我们要想法闯出一条新路来。”在他的带领下,工人们下班后学习党史和工业旅游知识,“安源煤矿的工人从不怕苦、敢为人先,我们要把黑色的煤矿、红色的文化、绿色的生态与古色的历史结合起来,打造安源煤矿新的未来。”

  创业者延续光荣传统

  整治环境、寻找新路,百年煤城已走上一条自我革命之路。

  2012年,在萍乡市政府的大力引进下,化学博士奉向东放弃美国一跨国公司的优渥待遇,来到安源工业园,创办了格丰科技材料公司,致力于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最初踏上这片土地,年近花甲的奉向东过得并不容易。为了节省资金,他吃着快餐,住着最便宜的旅店,有时甚至和设备睡在一起。“当时安源的空气质量不好,生活也不便利,工业园区更没有成规模。”为了帮助奉向东安家落户,市政府专门到其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启动资金,还在厂房建设、办证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

  生活在安源,每当有朋友来看望奉向东,他都会带朋友去纪念馆参观。朋友家人起初不理解他来安源创业的原因,他指着纪念馆一张展示1907年萍乡煤矿竣工投产时烟囱林立、工厂密布的历史照片说,“安源有着优良的工业传统和红色基因,一百年前,工人运动在这里‘创业’成功,现在我也可以延续光荣传统。”

  秉持着“让祖国同胞享受生态红利”的信念,奉向东带领团队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农田,一片片受污染的农田正恢复生机。

  奉向东的故事只是萍乡转型升级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如今,电瓷、精细陶瓷、电子信息、海绵产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萍乡,已从昔日的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变身为国家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并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百年工业基地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