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劳动保障-正文
本网记者感受宁夏吴忠文化扶贫新气象 “吼几句秦腔心敞亮”
//www.workercn.cn2017-12-21 07:05:2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吼几句秦腔心敞亮”

本报记者感受宁夏吴忠文化扶贫新气象

中工网记者 马学礼

  已经是隆冬时节,田野里难觅人迹。12月11日,当记者一行在寒风中颠簸几个小时来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西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突如其来的热闹劲儿赶走了伴随一路的萧瑟:广场中央的篮球场上,一群年轻人激烈“厮杀”在一起;旁边的乒乓球台前,围满了观战的村民,人群里不时爆发出叫好声;一侧的屋子里,高亢苍凉的秦腔唱得正欢……

  “我们的文化生活比以前可是丰富多了。”西源村秦腔团团长张文得热情地迎了上来。隶属于吴忠市红寺堡区的西源村,是一个异地生态移民安置区,村里356户人家大多来自“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让村民们抛弃了太多的东西,但喜欢“吼”秦腔的传统却不曾改变。在老家西海固时,张文得就是个“搞文艺的积极分子”。刚搬到西源村时,新村尚处于建设阶段,张文得常常为没有活动场地发愁。

  “那时我们只能在那上面唱。”张文得指了指着远处田地里的一个土台子,“冬天冻得要命,经常刮风,没遮没拦的,一张口就满嘴沙子,根本唱不成。现在不用受那个罪了!”谈起巨大的变化,张文得一脸喜悦。

  宁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点比较低,中南部贫困地区尤甚。但最近的一年多时间里,宁夏协调多方力量实施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一下子解决了张文得们的困扰。

  经过多方协调,红寺堡区给西源村划拨了20亩土地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里按照标准新建了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乡间大舞台,还购买了图书、音响和乒乓球、篮球等多种运动健身器材。

  张文得说,自从建起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心情也畅快了,感觉生活有了更大的盼头。闲下来的时候也不像以前那样“没事到处瞎晃悠”,只要一有空,乡亲们都会来到服务中心,或看书,或健身。戏迷们经常聚在一起,“吼几句秦腔心敞亮”。

  西源村村民的“幸福生活”不是个例。十几里开外的香园村,午饭一过,村民马智忠便一路小跑地来到村里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舞台上,正在排练秦腔名剧《铡美案》,马智忠一边打着拍子,一边跟着演员哼唱。

  “他们正在为正月的演出排练节目,我有时也会来客串一下。”马智忠说,“我们不仅会唱秦腔,还会眉户剧和秧歌舞呢。”马智忠指了指旁边的桌子,上面整齐摆放着各种演出道具,“这些东西都是专业的。”

  和西源村一样,香园村也是移民新村。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启动后,村民的文化生活大变样。得益于红寺堡区“一村一品”的思路,香园村民不断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逐步将高台社火、秦腔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几个演出团队每年都在元旦、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到周围县区演出。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建设的多个不同主题的文化大院,是香园村的另一大特色。在郭锐文化大院,上千件道具整齐码放在高大的仓库里。“这个是特意为鸡年做的,这个是鼠年的,我们正在准备狗年的道具。”高台社火第三代传承人郭锐边向记者展示生肖道具,边激动地说:“我的这门手艺可以传承下去了。”

  郭锐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实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激发了公共文化的发展活力,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一批珍贵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剪纸、刺绣、砖雕、泥塑等传统手工技艺也以“合作社+农户+市场”等多种运作模式,为贫困群众带来了收入。

  读书有去处、活动有场地、健身有器材、唱戏有舞台……文化扶贫给宁夏农村带来了新气象。目前,宁夏606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达标、全覆盖。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最主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跟以前大不一样了。”郭锐感慨地说。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