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互通”,铺就复合型人才培育新通道-工会-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工会

职工之声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职称“互通”,铺就复合型人才培育新通道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郭振纲
2019-07-31 07:39:53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打通企业内部人才流动渠道,变“死水”为“活水”,鞍钢的此番职称改革对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的个体发展,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储备,对地方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更充分就业,都大有助益。

  据本报7月29日报道,鞍钢打破职工身份界限,工人可考专业技术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可考技能职称。工程技术人员考技能职称理论考试免试,只考实际操作,报什么考什么;工人考专业技术职称则需要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截至7月22日,报考专业技术职称的1510名工人有261名考取了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职称,报考技能职称的93名专业技术人员有75名考取了高级工和技师职称。

  此前,一般来说,工人只能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晋升职称,而大学生毕业入职后,则按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晋升,职工身份基本固化。

  所以,鞍钢上述改革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这种固化。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身份转换,实现通道“互通”,这么做的好处是,产业工人通过参评技术职称提升了理论知识——过去往往重技能轻理论、只知“怎么做”不知“为何做”,如今则既知“如何做”又懂“缘何做”;技术人员通过参评技能职称可以补齐操作的短板,变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知道“为何做”却难以“做得好”,为既能“理论通”又能“操作精”。“双轨”互通,不仅将帮助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实现理论技能的双提升,而且化解了以往职称“单轨”运行、理论和操作“两张皮”的情况,疏通了人才培育的梗阻。

  进而言之,“双轨”互通还可以打破诸如产业工人上升通道窄、待遇相对低等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瓶颈,等于给产业工人铺就了上升新通道、搭建了成才新阶梯。而技术人员也将告别“坐而论道”,通过技能锤炼,既在理论研究上有建树,又在操作上得心应手,进而成为企业产业经营、科技进步领域释疑解惑的能手。说白了,“两条腿”走路显然比一条腿走得更稳、更远。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占比是未来人力资源竞争的主战场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一方面,一些传统技术逐步淘汰,越来越多的单一技能型工作岗位逐步萎缩,大量产业工人需要技术再升级;另一方面,新型技术不断涌现,创造出许多新工作岗位和机会,亟须相应的技能人才来匹配对接。“技工荒”和“就业难”在一段时间内将叠加出现,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和抓手。

  近年来,国家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密集出台,特别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颁布实施后,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改革动力不断增强。政府搭好了平台,企业火热实践。不少地方和企业都立足当地产业工人队伍现状和优势,在存量改革上“动手术”,在增量培育上出新招。有的大规模开展面向产业工人的职业培训,促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纵向衔接连通、横向互通互认;有的鼓励名师带高徒,统筹规范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厚植人才基础;有的鼓励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扩大人才交流,提升高技能人才经济和政治待遇;有的大力度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帮助其补上技能短板……

  打通企业内部人才流动渠道,变“死水”为“活水”,鞍钢的此番职称改革对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的个体发展,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储备,对地方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更充分就业,都大有助益。这样的改革踏在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鼓点上,也为今后的职工队伍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新样本。期待类似的新样本能够不断涌现,共同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新助力,丰富新经验。

编辑:尹文卓

图片新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