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工会新闻-正文
韩城矿业包联澄城县冯原镇马村扶贫见闻
//www.workercn.cn2018-04-22 08:30:3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马村人勤春来早

——韩城矿业包联澄城县冯原镇马村扶贫见闻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毛浓曦

  4月初,陕西省澄城县冯原镇马村,枯枝已换新绿。农民在翻耕土地,新建的蔬菜交易市场经过冬季歇工,又恢复了忙碌。这是马村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

  “我们刚刚调整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还把队员从过去的6人增加到9人,确保万无一失。”陕西陕煤韩城矿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时迎春告诉记者。

  融入转换

  马村有贫困户237户、833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2012年,韩城矿业公司作为省级“两联一包”帮扶单位,与马村结对扶贫。2017年,陕西打响脱贫攻坚战,马村的扶贫随之提速。

  “公司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挑选精兵强将驻村,几个月后感到人手不够,又抽调了3人。扶贫要精准,不下功夫做不到。”时迎春说,作为副组长,2017年后半年他就来了马村8次。

  倪志华虽刚刚卸任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但一年来的扶贫经历仍然历历在目。“接到任务当晚,赶紧上网查资料,第二第三天到县上参加培训班,回来当天就住在村上了。”

  融入村民、转换角色从吃饭开始。“农村吃饭是上午10点、下午4点。我们吃完饭再入户调查,人家可能正在吃饭。”于是,队员们也改成一天两顿饭,与村民同步,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工作状态。

  工作队接手的第一项任务是贫困户信息录入,要同时录入省级、国家级数据库。白天,倪志华与5位队员,分别由村干部领路,逐户调查核对信息;晚上,加班加点,将信息逐项录入。这看似简单,实则极不易。

  按照要求,每户需要采集干部与户主在厨、卧、门、院、厅的合影以及全家福等6张照片,还需要复印身份证、户口本等五证一卡全部资料,每户有200多个项目,逐户建立档案盒,并上传数据库,这真的是一场战斗。“任何一项信息不到位,这一户的工作就不能完成,所以反反复复跑路、没完没了修改。”队员雷建民说,“那几天,天天加班到深夜零点,带去的4箱办公用纸没几天就用完了。”

  如今,裴西骏刚接任队长兼第一书记,“扶贫项目、对象、方法都清楚,现在正挨家挨户走访,先熟悉起来,建立感情。”

  打开局面

  扶贫工作队的工作在县、镇党委与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将国家政策逐项“一户一策”地落实到村上及各贫困户;在此基础上,向企业提出精准项目建议,由企业拿出部分资金,撬动扶贫打开新局面。

  贫困户李双平一家,对工作队充满了感激。去年,50岁的他突发脑溢血,手术需要七八万元。他们只好求助工作队,工作队紧急行动,又是协助贷款,又是争取大病救助,用尽一切手段,使他渡过难关。“要不是扶贫干部帮忙,恐怕他命都没了。”村民这样议论。

  除了“一户一策”,更多的精力是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

  马村脱贫的支柱产业是大棚蔬菜,这个冬天种西红柿的比较多,工作队就请专家讲西红柿的种植管理。夏天雨水多,有五六家大棚的土墙溜土,工作队就联系农广校老师来讲大棚管理。果蔬旺季,工作队又请来专家教农户上网营销。

  “2017年,我们一共组织了14期种植、养殖、电子商务、务工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农民超过1000人次。”倪志华告诉记者。

  工作队还向韩城矿业争取到了50万元的专项资金,为马村新建的居民点修建了1500米的排水主管道,彻底解决了村民排污水、泄洪的老大难问题。

  随着扶贫力度加大,非贫户与贫困户的利益差别显现出来。同样是养牛、种花椒,贫困户一头牛补贴1000元、一亩花椒补贴300元,非贫户啥都没有,对此他们有点想不通。

  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商量如何化解矛盾之后,倪志华向村民宣讲国家扶贫政策,讲安于贫困可耻的道理。他说:“大家想想,如果为了那点钱去当贫困户,对自己名声、娶媳妇、嫁女儿是啥影响?”反复做工作后,村民们的气顺多了。

  再帮一把

  走进马村,最显眼的是一片又一片的塑料大棚。村民成夏娃夫妇正在照顾菜苗,“冬茬西红柿丰收了,每两三天能摘500多公斤,当天就送进渭南、西安的超市。”

  成夏娃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是工作队与村两委为他量身制作了大棚蔬菜+花椒的脱贫方案,并利用国家政策为他争取到6万元的资金,韩城矿业又补助了1万元,建成了1.7亩的大棚,新栽了10亩花椒。2016年他就实现了脱贫,现在成了村里致富的榜样。

  村党委书记成云浪告诉记者,现在全村已建成150座果蔬大棚、种植了3000亩花椒,还有20多户养殖专业户,2016年认定的237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产业覆盖;2016年马村成功摘除贫困村帽子,当年脱贫181户,2017年又脱贫15户;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200元。

  当初,村里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年人均收入仅600元。如今,马村不仅脱掉了贫困帽,而且走上了致富路。

  “现在只剩40户贫困户,其中34户已划入财政兜底,实际上只有6户需要在今年脱贫。”时迎春掰着手指头说道:“1户因病致贫的帮助申办大病救助,两户因学致贫的联系教育部门扶持,1户缺资金的联系贴息贷款,两户没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土地流转分红。今年肯定都能脱贫。”

  然而,更让村民看到致富希望的,是村旁已现雏形的果蔬交易市场:一座容积1.3万立方米的冷库,一栋集宾馆、展厅、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综合楼,还有交易大厅、停车场等,这是韩城矿业援助70万元启动资金带动起来的一个扶贫大项目。

  “今年是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我们想从资金上再帮一把,将那些能够持久发展的项目扶持成功,确保脱贫效果。”时迎春说。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