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经济技术-正文
热乎出炉!瞧瞧一线工人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幕后那些事儿
//www.workercn.cn2018-01-19 12:00:47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工人农民科技创新评审组设立12年来,有资格推荐单位超过100家,共产生35位获奖者,而由全国总工会推荐的就有15位——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工人农民组超4成获奖者来自全总推荐

  “包老师,我刚刚进京参加奖励大会,真心感谢您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我的恩师。您的学生洪家光”“包大师您好!上个月我有幸被评为‘浙江工匠’,1月8日我又到北京参加了奖励大会,我知道我所获得的荣誉,都离不开您的精心指导!学生黄金娟”这是日前,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劳模、工人发明家包起帆接到的微信。

  黄金娟是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技师,洪家光是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他们两位都是由全国总工会推荐提名并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一线技术工人。

  据了解,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家科学技术奖5大奖项之一。2006年,首次设立工人农民科技创新评审组,对工人、农民科技创新成果予以政策上的倾斜。<详细>

  评论:

  众人拾柴把职工岗位创新之火烧得更旺

  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工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职工发挥主动作用,大家都来拾把柴、添把火,把职工岗位创新之火烧得更旺。

  今天中工网刊发了两位一线技术工人通过岗位创新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的故事,同时报道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工人农民科技创新评审组设立12年来,经全总推荐15位一线技术工人凭借自己在岗位上的创新成果,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赢家”。

  一线技术工人通过岗位创新登上国家科技奖的最高领奖台是大喜事,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些事例激励更多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用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实现。

  过去一段时间,社会上不乏这样一种看法:普通工人不会有大出息,也搞不出什么创新。可这些获奖一线工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创新就在岗位,创新就在脚下,创新不问出身。

  今年登上领奖台的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技师黄金娟是一名从事电能表计量检定工作33年的一线工人,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洪家光从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生产一线。他们说,是众多“正能量”的汇集,才使得他们最终能够登上国家科技奖的最高领奖台。这些“正能量”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工会等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详细>

  查新安:让更多一线工人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查新安

  人物检索:查新安,女,现年60岁,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技术协作与创新处调研员。负责职工技术创新管理工作10年,是全国总工会国家科技奖推荐工作具体负责人。

  1月8日上午10点在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又有两位经全国总工会推荐的一线技术工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我非常高兴,今年4月份我就要退休了,这给我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是2008年开始接手全总职工技术创新管理工作的,至今刚好10年。10年间共有13位一线工人经全总推荐,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回头看这十年的推荐工作,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在科学技术进步奖增设了工人农民技术创新评审组,旨在激励一线工人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对全民科技创新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全总领导对国家科技奖推荐工作高度重视。新世纪以来,全总开展了四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评选活动,表彰了326个优秀项目,经全总推荐,有8个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起全总设立了国家科技奖推荐工作专项经费,并对推荐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详细>

  黄金娟:“单位给了我创新的殷实养分”

黄金娟在表计核定实验室

  人物检索:黄金娟,女,现年53岁,中共党员。现任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计量中心高级技师,曾获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浙江百名工匠、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模等荣誉。是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是首位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女性技术工人。

  我是一名从事电能表计量检定工作33年的一线工人,是单位给了我岗位创新的殷实养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安心创新、放心科研,专心攻关。

  实际上,搞发明创造,搞技术创新都是工作逼出来的。2007年,由于电能表检定任务急剧增长,我所在的检定班组即使全员加班加点仍无法满足营业用表的需求。

  为了能够按时完成任务,我根据自己对于检定工作的认识与长期积累,提出了“智能化计量检定”的思路,希望通过智能、自动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计量检定机器换人。

  这个想法在当时人工检定的大环境下是有点近乎异想天开,国内外均没有可借鉴的先例。但单位领导了解我的想法后,鼓励大胆去琢磨。就这样,我通过自学,将初步想法一步步充实为完整的技术方案。

  到了实践验证环节,工程样机研发需要人财物支撑,并且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对于单位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没有先例可循的创新,没有人能确保成功。

  当时我向单位领导表明:“实现智能自动化检定,这是我们一线检定工人的愿望。如果单位同意,我会全力以赴去尝试去研究,但无法保证一定成功,是创新,就要允许我失败。”听到我的心迹,看了我的技术方案后,单位领导果断拍板,由我带领团队大胆地开展智能检定技术创新。

  在后续漫长的研发过程中,单位对本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多端子同步接拆线、智能移栽等多项核心技术的攻关提供人力物力与场地设备条件,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例如积极发挥企业影响力,邀请计量科研单位、电能表制造企业等业内专家指导研发工作;联系浙江计量研究院等机构为项目研制提供试验条件……<详细>

1 2 共2页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