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经济技术-正文
留住一线员工手指间的效益
//www.workercn.cn2017-12-16 08:47:3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本报讯(记者 丛民 通讯员 庞世乾 吴昊) 既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当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小营采油管理区技师刘卫东把今年冬防保温的用料结果公布以后,经理王春峰的第一感觉是,想到会减少,没想到会少用这么多——在多出7口井的情况下,用料仅为往年的一半。

  “意料之中”来自今年4月26日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比武——包扎管线玻璃丝用量比赛。不比速度,比质量和用料。当天,小营采油管理区20名一线员工在一段7米长、直径2寸的管线上各显身手。比赛结果显示,在保证质量要求的同时,最少的用了25.1米,最多的用了46.6米,二者相差21.5米,一米管线多用料3米。

  包扎一米管线到底用多少玻璃丝?王春峰在多个场合问过许多人,但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站站不同,人人各异。

  王春峰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一直以来,技术比武都注重速度和质量,却忽略了效益。他琢磨:一线员工在实际操作中从手指间流失的效益是相当可观的,一定要让日常操作和岗位练兵提质增效。

  “技术比武既要比速度和质量,更要比效益。”于是,开发系统首次玻璃丝包扎比赛应运而生。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没想到自己和第一名的差距那么大,看来我的操作技巧还差得远,节约意识也缺乏。”用了最长料的职工宋瑞在比赛结束后进行了反思。

  趁热打铁。带着对21.5米差距的思考,小营管理区组织了一场讨论会。老职工卢广昌算了一笔账:“我干这工作30年,累计包扎的管线不下1万米,按这个比赛结果算,一个人就会浪费2.7万米的料。

  采油站站长张延超说,既要保质保量完成,又要强化节约意识,必须改变日常工作中的不良操作习惯。

  “一场特殊的技术比武和一次讨论会,不仅颠覆了干部员工的观念,也让提质增效找到了抓手和载体。”王春峰说,在日常操作中,要把每一道操作工序变成提质增效点。

  指挥中心实施视频稽查,发现操作不当现象及时制止。干部员工做到或看到了这样的现象:算好账,再领料,用多少,领多少,不再是一领一大捆;塑料管线全部在地面上走直线,做到直角拐弯,没有了过去的打卷现象;工具用完后轻轻一放代替了往地上一扔,延长了使用寿命。

  “从21.5米逐步缩短的过程,也是持续提升管理水平、提质增效的过程。”王春峰说,好习惯的养成带来了精细操作,也助推曾经因为亏损而关停的小营油田逆袭,今年实现盈利290多万元。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